第六百二十七章 建功立业就在今朝

但随着皇帝已经做出要将谢迁发配还乡的决定,李东阳感觉在这件事上,已经很难去跟皇帝掰手腕。

刘健阴沉着脸,保持了沉默。

李东阳道:“从以往的规矩来看,从阁部退下去,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没有论罪,只是让致仕还乡,大概也算是陛下做了一定的让步。”

刘健道:“这叫什么让步?于乔有做错的地方吗?”

“他没错,但结果来看,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如果今日是北方无功而返,那于乔的事陛下基本就不会追究了,但既然崔懋仁和朱知节取得捷报,总要有人出来担一些责任,要不是于乔,就只能是……唉!”

李东阳替老友觉得可惜。

谢迁不过是执行内阁的一些决策而已,现在却成了背锅侠。

刘健道:“已经确定是致休了吗?”

李东阳点点头道:“大差不差了!崔懋仁和朱知节这一战取胜,按他们自己的上报,后续没有追击,他们会马上折道南返,西北各处……到现在也都相安无事。这也算是庆幸了,若是英国公那路人马有何进益的话,只怕这事还不好收场。”

“嗯。”刘健点头。

他二人都很清楚,谢迁找人参劾的是王守仁给张懋调兵。

如果王守仁取得捷报,或是张懋因此而带兵大捷,那谢牵就属于无的放矢……你攻讦人家,人家靠这个取得大捷,若真被你参劾下去,人家的功勋获得不了,你就成大明罪人了。

以李东阳的意思,在王守仁调六千兵马给张懋这件事上,没有取得战略上更大的胜利,那谢迁的事才能平淡收场。

如果不然,就怕谢迁想全身而退都做不到。

刘健微微皱眉道:“却说这几日没有宁夏那边的消息,英国公眼下境况如何?”

北方打仗,明明皇帝委派的是张懋做出征的主帅,结果到现在张懋却好像个隐形人一样,所有人先前都在期待王琼和王守仁取得大捷,眼下又在为朱凤和崔元取得捷报而振奋,唯独他张懋,就好像置身事外一般。

当然也不怪张懋没本事。

怪就怪,别的人都是张周提拔或是栽培出来的,别人对张周部属的期待太高了,而对张懋本来就没什么期待值。

李东阳道:“先前只听说他驻兵花马池,似乎还想就先前偏关一战的小胜做文章,目前东边出了大捷,那他英国公就成笑话了!他这次回京之后,面子上不会太好看,先前我们想用他来跟张秉宽对立之事,仍旧可以进行。”

内阁本来就打算让张懋记恨张周,来引起都督府的内讧。

现在这条仍旧可行。

刘健道:“京营下一步,陛下要交给谁还说不准。就怕等英国公回京之后,连他自己的獠牙都被磨没了!指望他?哼!”

眼下的刘健也对于张周之外的人很不屑。

明明打算驱虎吞狼,用你们这群人去对付张周。

结果发现,你们都是一群虫子,却是我们文官翘楚内部出现了重大损失,而你们这群所谓的狼群,现在都在张周面前瑟瑟发抖。

指望张懋?

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李东阳点点头道:“东北有功不怕,只要西北风平浪静,一切也就都如此了。只是可惜了于乔。”

刘健将要离开值房,突然想到什么,回过头问了一句:“马仪呢?王伯安给调的那几千兵马,现在何处?”

李东阳摇摇头。

这件事,他也不清楚。

在大明这一战的整体战略版图上,好像马仪这个人消失了一般,就似乎没有了这路人马的存在。

……

……

朱凤和崔元取得大捷的消息,只是传到京师,尚未传到西北的各处,居庸关以西对此还毫不知情。

却是在花马池东北三百多里的地方,大明这一趟出征最远的一路人马……马仪和张锐的六千精锐轻骑兵,已经杀到了草原的腹地,在接连几日的昼伏夜出之后,他们面前也已经是鞑靼人的营地。

“越出官山六百里,胡马貂裘放天灯。好景啊。”

张锐骑马立在高处。

远处好像是万家灯火,每个大明将士眼中都弥漫着一种血腥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