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他的人不能动

朝中大臣因为有上升渠道被他们所掌控,再加上一个个都是官场老油子,逼着他们往传统文臣这边站队。

但那些年轻士子可说是年轻气盛,跟他们内阁的利益纠葛并不大,他们似乎在很多事上,更加随心所欲,更倾向于听从内心的召唤,而不是以利益驱使非要跟张周作对。

李东阳问道“那你觉得,程克勤在此事上,可有曾出面出力”

谢迁看出李东阳的执着。

之前李东阳对张周崛起这件事,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容忍了,但眼见张周要在学术界扬名,李

东阳或许是再也忍不了。

毕竟在朝野中,之前一向最被人推崇和称道的“名师”,或者说是天下读书人之师的人,不是刘健也不是谢迁,而是李东阳。

很多人能以拜访李东阳为荣。

现在张周等于是抢夺了李东阳这名头。

谢迁摇摇头“不清楚。”

“那为何一介年轻人,却可以在学问上如此有造诣先前的会典修撰,便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以他的年岁断然不可能在短短数月之内,将会典修好,或是有人在暗中相助,程克勤怎么说也该是其中一员了吧”

李东阳上来一股倔脾气,好像非要把事情探究清楚。

谢迁道“最近克勤虽说是回到翰林院,但一直名声不显,都快忘了他这号人。你要说他在暗中相助于张秉宽,倒也是无凭无据。”

李东阳带着几分厉色道“那就从他身上入手,翰林院中,绝对不该出现张秉宽的党羽。”

谢迁问道“那济之”

这是问,你还是针对程敏政,那王鏊要不要一起对付了

“身为人师,王济之怎么也该要点脸吧难道他不知道弟子在朝地位高过他,他反倒无立足之地”

李东阳的意思,是先针对程敏政,把程敏政彻底打压到离开朝堂。

至于王鏊,虽然现在我们也疏远他,但他到底还可以抢救一下,因为当张周的座师也是很有压力的,回头张周真在翰林院体系中被拔擢起来,王鏊自己没颜面,会自己退的。

“嗯。”谢迁点头,他似乎明白了现在李东阳的恼怒之处在哪里,也明白了要先从张周身边人下手。

让张周独木难支。

这似乎跟萧敬先削王守仁的策略,是相一致的。

乾清宫内。

萧敬将几分参劾王守仁的奏疏,呈递到朱祐樘面前。

几份奏疏参劾得很有目的性,且非常配合时机,显然也是萧敬在背后安排,但具体是如何运作,是不会给留下话柄的,且在参劾王守仁的奏疏中,也显得是有理有据。

“陛下,新建伯虽在治军上能力突出,但过于突显于勇猛、异军突起,甚至是孤军奋战,而非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他的才能,或是有治军之能,却无安边之力。在几份奏疏中,

还有大同地方的上奏,尤其提到了大同地方税收及库藏之乱象,很多人借机敛财,这些人都是新建伯的嫡系新建伯对这些人,也略有纵容了。”

萧敬以往是不会这么去跟皇帝说话的。

但现在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也要被迫走人了,既然要在走之前做点事情,打不过张周,还压不了一个初出茅庐的王守仁

就算你王守仁不怕,你也要顾虑一下你在朝当翰林官的爹,正是因为你王守仁也有“软肋”,往往才更容易下手。

朱祐樘道“这些人,到这时候居然还质疑新建伯他们觉得,自己更有能耐不成”

皇帝所针对的,并不在萧敬身上,而在那些参劾王守仁的人。

或者在皇帝看来,是把萧敬当成转述者,而不是当成幕后元凶。

也是因为朱祐樘一向对身边人过于信任,就算是明知身边人花花肠子多,他也能护短,基本上不会去追究。

萧敬道“陛下,先前就有朝中大臣提过,说是以勋贵兼任宪官,乃是权宜之计,而今大同等地已经相对平稳,似乎也没必要再以新建伯督地方军务,这很容易产生文武不分,军政不分的情况。这会让下面当官的,很难做。”

在大明,调兵和统兵的是两批人,一文一武。

调兵的自然有筹谋一切的权力,管着军政的方方面面,而武勋则听令行事便可,甚至在带兵打仗时,往往也都是以文臣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