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开卷考

那是因为不信任你把你发配吗

错了

正是因为朕相信你能把王守仁给栽培好,才让你过去的,这差事换了旁人还不行呢。

话到这份上,普通臣子自然不好出来说话,很多人都在等着内阁出来发表一下观点,让皇帝把心思给改了,但因为刘健提前得到皇帝的单独授意,在刘健回去之后自然也要传达皇帝的思想,以至于内阁此时都不好出来说话。

若是李东阳或是谢迁这会跑出来反对,那就说明内阁并不理解皇帝的“苦心”,虽然可能会把皇帝劝住,但这会加深皇帝跟内阁之间隔阂。

内阁这三人自然也要掂量一下,是不是要为了一个王俨,而要跟皇帝闹翻。

吏部尚书马文升这会当仁不让,走出来道“陛下,若以王俨前往大同,那过去数月之内,有关他接手户部之事,难以完成交接,应当在夏粮征收之后,再做定夺。”

“不是也没几天了吗”朱祐樘道,“眼看都要到六月了,各地夏粮征收的情况,还没报上来吗”

此时王俨自己走出来道“回陛下,今年北方仍旧有不少地方有旱情,税收进一步减少。”

朱祐樘道“是该改变一下了。最近两年府库也并无太大的压力,这都是归功于先前对鞑靼人几战,以小的代价取得了大的成效,西北太平,用度方面自然就没那么大。还是秉宽调度有方。”

以前皇帝这么说,大臣心里一百种意见和不服,都想着如何出来反驳。

现在他们已经见怪不怪,好似都懒得跟皇帝做口舌之争,你觉得秉宽厉害,就那样吧,爱咋咋地。

朱祐樘再道“朕提议由提调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保定等处的陆完陆卿家,来接替王卿家为户部右侍郎,以其过去几年治事的经验,相信能把户部右侍郎的差事给办好,也让王卿家也可以安心去大同赴任。”

朕也不装了,把王俨调走,就是为了给秉宽的人腾地方。

这会马文升还站在外面,言官什么的都指望他继续反对,可马文升听到这里也就明白为什么内阁没人出来说话了。

随即马文升便退回到臣班之内。

“若是没什么人反对的话,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道。

陆完则走出来领命道“臣遵旨。”

还没给你最后定夺,你就这么着急领命,是不是对于当侍郎这件事,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算你有当巡抚的经验,但以你的资历,你确定能把户部右侍郎的差事干好

大臣也有很多人,把目光对准了张周和王琼。

也有去看佀钟的。

到底佀钟是户部尚书,如果他出来反对,或者还有一定的发言权。

但佀钟本身地位就不稳固,他的户部尚书也更多是各方势力妥协后选择的结果,佀钟身为传统文臣,在他崛起当尚书时,朝中格局已经形成,在他看来好像自己并没有去跟张周对抗的实力。

“还有。”朱祐樘道,“朕准备派秉宽,前往蓟州一带公干,当是提前告诉诸位卿家一声。”

刘健这才走出来问道“不知陛下派蔡国公前去蓟州,是为何事”

朱祐樘一脸讳莫如深的模样,道“这点朕还无法跟你们说,但也可能跟你们所想的不一样,届时安边侯会随他一同前去。”

大臣难免会想。

我们怎么想,陛下您怎么知道

等等

张秉宽带上朱知节,前去蓟州,这不就是去打仗难道他们是为了布置什么大事,从蓟州干一把大的再来个出征草原什么的

朝议结束。

当天的朝堂上,张党成为最大赢家,一下拿到了两个侍郎级别的官职,让张周势力在朝中瞬间站稳脚跟,好似也不再是张周一人在独自战斗。

而朝议后,刘健的脸色仍旧阴沉,因为他知道皇帝后面还有更大的招没放。

那就是把陆完和唐寅从现在的职位上,更进一步提升到“入值上听处”的官衔上,到时这二人甚至就是可以跟他们内阁分庭抗礼的存在。

“三位阁老,你们倒是说说,陛下这是何意派张秉宽去蓟州是为什么还说跟我等所想的不同,陛下又知晓我等作何感想”

朝议出了奉天殿,还没等到午门,这边刘健三人周围,就聚拢了不少大臣。

谢迁笑道“几位就真没什么想法”

“张某人和安边侯一起去蓟州,还能有什

么好事”人群中有人质疑。

谢迁目光从周围身上扫了一圈,脚步不停,道“嘿,陛下或许正说的是你们做如此想法呢”

一群人不由面面相觑。

还能这样

李东阳则冒出一句“诸位有何不解的,为何不去当面问本人”

这就是觉得这群人比较烦人了,朝堂上不出面反对,现在朝议结束后,反倒是朝他们内阁三人发出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