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朝廷外小朝廷

额外的开支,没几个月的东挪西凑都是办不到的,而张周这里随便就能拿出十五万两银子来修造城墙和改造演武场。

有种大朝廷外小朝廷的感觉。

王琼道“这是保守估计吧,若是要将西山的城墙造得更为坚实,只怕这些还不太够。”

张周点头道“理论上是如此,但西山要作为京师周边卫城的存在,自然不能只靠城墙的高深,更主要是靠火器的加持,如果各方向都配备大批的火炮,这样即便不用布置太多兵马,贼人想攻陷这座城池,也是难上加难。”

王琼这才明白张周的意思。

造城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新的城墙必然符合大明军队新式的作战风格,也就是要增加很多的射击孔,再增加火炮的放置点,如此来形成壁垒,如此就算是城墙没多高,任何的敌寇也打不进去。

谢迁听二人的对话,有些气急。

本还觉得王琼是个“正常人”,但听二人对话,就觉得王琼已经彻底被张周给洗脑了,这对话俨然是没把他这个内阁大臣当回事。

“张秉宽,老夫问你,既然你有十五万两银子,为何还要跟朝廷讨要制造舰船的银子这十五万两,用在造船上不好吗”

谢迁想到了张周之前以兵部尚书为名义,跟朝廷要造船银子的事。

总算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说明你不务正业。

张周道“一码是一码,若是朝廷认为调拨钱粮来造船,是没有必要的,我也不能勉强,但演武场和西山的城墙修造等事,却是势在必行的,当然,造船的费用我也在筹措,而且负责经办此事的唐寅也即将回京,到时不妨由他来跟诸位说明造船之必要。”

谢迁将头别向一边,他都懒得搭理张周。

“谢阁老可是还要前去走访演武场改造之地”张周问道。

“当然要去。”谢迁道,“皇命在身,但无须你再陪同,德华,你跟老夫走一趟。你蔡国公是何等大忙人,连朝议都能经常缺席之人,老夫也就不打扰你做事。”

显然谢迁不想跟张周有过多交流。

眼下并不是要去收拢张周,或者说已经过了收拢的时候,双方已经形成根本上的对立,暂时也看不到解决这层矛盾的希望,双方的对话很容易是说多错多。

谢迁作为朝中的老前辈,还是会绷着端着,以维护传统文臣的脸面。

乾清宫,朱祐樘单独召见刘健。

刘健本以为是要商谈有关朝廷大事,到了才知道,朱祐樘压根没有要跟他谈及一般朝务的意思。

朱祐樘除了召见刘健,身旁还立着萧敬和李荣二人。

“刘阁老,自从上听处设立以来,并未形成定制,曾经入值上听处人员,有武臣英国公、保国公,而文臣也有几人,如今正式入值的名为四人,但平时少有人在。”

上听处内,名义上入值的大臣,此时只剩下户部左侍郎王琼、兵部左侍郎熊翀。

再就是张周和李东阳。

但实际上平时只有王琼和熊翀会去上听处,也导致上听处在平时成为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衙门,尤其是非战时状态,近乎没人会把王琼当成上听处大臣看待,更多是把他当成户部侍郎。

刘健一边听着,一边也在琢磨皇帝的用意,他道“陛下,上听处所设,本就是为疆场战事而论,如今西北大致也算太平,上听处或也无须保留。”

朱祐樘摇头道“朕的意思,是让上听处定下入值的规矩。朕不是要削内阁的权限,朕的意思,是要保障边镇的安稳。”

刘健心里涌起一股恼意。

皇帝看起来是在跟他商议,但其实更多是通知一声。

朱祐樘道“如今上听处轮值几人,朕要做酌情的撤换,除了秉宽之外,剩下几人都可以先调回原职。”

“陛下”刘健没听明白。

只留平时不怎么管事的张周,剩下几人都回归原职熊绣和李东阳干回老本行也就算了,王琼好像是张周身边的“头马”,在上听处和户部做事也算是尽职尽责,尽管最初时候很多人觉得王琼升户部左侍郎是跃升,人心不服,但随着王琼在户部和上听处做出成绩,连朝中挑三拣四的传统文臣,也不得不认可王琼的能力。

朱祐樘道“上听处并不像阁部,朕的意思,随时可以做更迭。朕还点了几个人,刘阁老你认为如何”

说着,朱祐樘对一旁的萧敬摆摆手,随即萧敬拿起一份只写了几个名字的名单,转交给谢迁。

谢迁看完上面的名字,不由眉头紧皱。

张周、陆完、秦纮和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