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信你的眼光

朱祐樘抬手道“此番北方不再用兵,秉宽未来会长期留在京师内

,君臣之间见面的机会还很多,何必急于一时呢”

大概的意思是,未来还要朝朝暮暮呢,何必只争朝夕

张周琢磨了一下,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怪呢

我是能力很强,但也不能把我拴在皇宫里,没事陪你唠嗑玩吧我的能力可不在于给别人出谋划策上,而是我腹中对于历史的掌握,还有对未来时代脉搏的掌控。

这些说了你们这群渣渣都听不懂。

“秉宽,你也很长时间没见过家眷,该回去了。”朱祐樘显得很体谅张周,却又不忘给张周加官晋爵的事,“朕先前已经去信给你,告知你回京后,便可加为莱国公,以此来节制京营等处军务。”

张周道“臣认为,还是留在朝中比较好。如果真有了国公之名,只怕是”

不是张周不稀罕爵位,而是有了爵位,文臣更有大把的理由让他离开如今文官体系,让他从一个决策者变成一个听令而为的执行者。

在大明,武勋的弱势还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得到根本改善,再说以国公接掌京营防务,看起来是皇帝信任,但其实他就跟那些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武勋起了利益上的直接冲突,那他就真的是爹不疼娘不爱,全靠皇帝一人力挺。

朱祐樘道“可以你的军功,不赐爵,太可惜了。”

张周笑道“爵位之事,不过在于一个名分,臣能得到陛下的信任,以此来节制军务,帮臣完成一个平草原的理想,臣认为如今便够了。”

张周所追求的目标,跟王越有本质区别。

王越打仗为的是个人功名利禄,而张周为的则是一个穿越者的理想。

当然,在完成理想的同时,也会得到功成名就,也能带来自在的生活,本身双方是并不冲突的而在张周看来,大业不成,就因为一个爵位把自己困住,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

朱祐樘微笑道“就算给你国公的爵位,再以你留在朝中为文官,也不是不可。自古以来,就算是太祖太宗时期,出将入相者也比比皆是。”

张周道“可是陛下,以目前朝中的形势,能容得下一个文武兼备的臣子吗”

“这”

朱祐樘也犹豫了。

如果换了土木堡之前,武勋出将入相,那太稀疏平常,朱元璋和朱棣哪个不是靠马背打下的江山他不相信武勋又能相信谁当然在用人上,朱元璋显然没那么大的度量,反而朱棣在这一点上做得要更好。

但在土木堡之后,大明的武勋就真从中枢决策层,变成了文臣的附庸。

在这之后大明的政策皆都出自于文臣,武勋陪跑的同时,稍微有闪光点的,也都会被文臣给遏制,一直到明末再难有根本改善。

“这件事,朕还要跟那些臣子说清楚,仍旧把你的国公之位给你留着。”朱祐樘道。

在这种事上,朱祐樘也没勉强。

还在于,朱祐樘也知道,如果张周位列国公,被攻击就会更多,从他这个皇帝的角度来看,张周晋升国公是靠军功,靠能力。

可那些文臣和下面的儒生是不讲理的,他们会觉得张周的晋升一切都是靠跟皇帝亲近的关系。

“不过翰林院侍读学士、太常寺卿、兵部左侍郎和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位,是你非领不可的。”朱祐樘又笑着说道。

侍读学士是之前就谈好的。

但后面三项张周突然觉得,就算自己不当莱国公,在朝中照样会被那些文臣当成眼中刺。

可真就是人有能力,到哪都容易被人妒忌。

张周道“陛下,兵部左侍郎的职位您真的”

他想提醒,你真要给我个左侍郎的位置,那现在的左侍郎王宗彝怎么安排

“秉宽,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朱祐樘道,“朕能说的,就是来年之前,怎么也要让你有个尚书之职,但有些事,还需要时间。”

朱祐樘是一边想重用张周,一边又知道在核心问题上,还是要受制于那些文臣的。

直接给兵部左侍郎,就很容易被朝中大臣一顿喋喋不休,如果直接晋升尚书朝野上下可就热闹了。

这就呈现出了当皇帝的为难之处,一边想在朝中文臣当道的局面上打破坚冰,一边又怕坚冰融化太快导致水把自己淹了既要防,还要用,这才是皇帝无奈的地方。

这点,张周觉得,朱祐樘还是比较冷静和克制的。

没有不管不顾,直接非要以莱国公兼兵部尚书,去跟文臣叫板。

当然,张周也知道这跟他崛起时间尚短有关,这才一年他就已经混到今日的地位。

如果再过几年,估计皇帝要用他的时候,都懒得跟大臣商议,那些大臣可能也就更加习以为常了吧。

张周出宫时,以韦彬相送。

韦彬在前面打着灯笼,后面还跟着护送的金吾卫和锦衣卫等,排场是很足的。

这次韦彬陪张周出来,是他主动请缨的,显然他想跟张周勾兑一下辽东的利益。

显然皇帝也知道西北的体系,多都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