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噩耗来得如此不恰时

只有很少的人,能感

觉到一股很大的危机正在逼近。

搅动浪潮的人,自然就是张周。

“奏疏留在我这里,已找人去跟司礼监的戴公公打过招呼,他走之前,会从我这里拿走,进呈给陛下。”

说这话的人是刘健。

刘健也只是把王鏊叫过来,跟他说明有这回事,都没把半蒙在鼓里的梁储叫来加以告知。

本身内阁三人已经商量好了。

提出张周所修的大明会典需要时间来校对修正,并提出招杨廷和回京,并给出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一切刘健感觉这是在用自己身为“宰相”的权力,跟皇帝做最后的抗争。

正说着,但见张周迈着很轻快的步子,跟随萧敬到了午门这边来。

张周每次进出宫门,都至少有司礼监太监级别的陪同左右,途中看样子还有说有笑的,连刘健等人都无此待遇。

引得在场的大臣会多看几眼。

“已跟秉宽招呼过,他承诺不会跟陛下提请会典之事。”王鏊道。

李东阳道“即便不提请,只是提到只字片语,也会令我等很被动。”

王鏊皱眉看着李东阳,心想,你这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张周说了不提,你居然以为他来参加朝议,就是为了暗示皇帝有成本的大明会典存在,故意让我们翰林院难堪若他真这么腹黑的话,早早不就把这件事公之于众还用这么婉转来找我们商议校对的事

“准备朝议吧。”刘健不想计较张周来午门的目的。

本来没有张周的事,张周是不该来的,连刘健也怕张周“先下手为强”。

哪怕张周跟皇帝提两句,有关要加快大明会典编撰进度的事,不提任何一句他自己修书,也会让内阁和翰林院完全陷入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朝议开始。

当天张周果然压根就没打算出来说话,因为他来参加朝议,完全是因为朱祐樘告诉他,今天可能要跟内阁的人商量一下大明会典的署名落款情况。

无论是张周,还是朱祐樘,都没有要把这部书据为己有的意思。

皇帝也觉得,若就说这部书是张周单独编撰的,那以后翰林院的人都不用混了。

但若说这件事不去记张周的首功,不按照张周的一些需求来达到目的,就轻易把功劳分给翰林院的人,朱祐樘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说白了,还是要扯皮。

保全你们馆阁出身大臣的名声,但同样也要为张周谋取到足够的政治利益。

这才是皇帝的目的。

“诸位卿家,朕刚收到一份谢表。”朝议到临近结尾,刘健也趁机摸了摸自己怀里的那份单独面奏,准备在事后交给戴义时,皇帝突然发话了。

在场的人都很好奇,谁会上什么谢表呢

在大明,谢表属于特殊的上奏模式,基本是不用“关白”于内阁的,内阁只是作为顾问层,不同于宰相,不需要每件事都先过内阁再呈送到皇帝处,而皇帝的赏罚旨意等也无须全都通过内阁下发,封驳的权力也并不在内阁而在六科给事中。

这份谢表具体是什么,在场是没有人知晓的。

朱祐樘将谢表交给了戴义,一抬手,意思是让戴义来说明情况。

戴义叹道“是这样,先前陛下准了翰林侍讲兼左春坊左谕德杨廷和,以及新进中进士的弟弟杨廷仪二人,回乡省亲,并赐驰驿而行。终于在兄弟二人回乡之后,见母叶孺人,相守五日之后送终。杨氏一门,杨春,会同叶孺人之子,廷和、廷谦、廷玉、廷平、廷萃、廷仪、廷简、廷宣、廷宾、廷实,一同上表谢恩”

杨廷和祖父杨玫,原配郭氏生二子杨远和杨政,皆都早亡。

杨玫继娶羊氏无子,三娶熊氏,生三子杨春、杨惠和杨哲。

杨春是成化十七年进士,官名不显,如今尚在世,历史上一直到正德十一年才病故,杨春可说是非常能生,年岁最大的是杨廷和,已有四十岁。

杨春正妻叶氏,还有侧室王氏,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但王氏的两个儿子杨廷历和杨廷中并没有资格联名上表谢恩。

杨廷和剩下这些弟弟一个夭折的都没有。

此话一出,在场大臣皆都目瞪口呆。

皇帝先前把杨廷和兄弟俩调回家乡,所有人都觉得皇帝这是在故意打压杨廷和及传统文官派系,故意让杨廷和让出翰林学士的位置,交给王鏊,但现在他们才意识到,原来皇帝这么做是“煞费苦心”,真就是背负了大臣们的不理解,去成全杨廷和的孝心。

当戴义将杨春和杨廷和父子几人一同撰写的上表宣读完毕之后。

在场鸦雀无声。

朱祐樘道“噩耗传来,朕也痛心不已。朕并没有得到地方官府的上报,也并不知这位叶孺人病重的消息,乃是有人提醒于朕,要让臣子多尽于孝。朕才这么做的,先前有诸多人不理解于朕,还望诸位卿家明白,朝堂之事固然重要,带先要修身持家,方有资格治国安天下。”

“臣等谨记”

在场大臣心中一万个妈卖批,却都赶紧行礼领命。

连生死都能提前预知,居然说提前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家中有父母尚在的臣僚,以后不用等家里报丧了,皇帝让你回家你就该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