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协定之下

当然,海弍这些大夏企业也并非冤大头,所有这些重资产的购买都是以一个“正常市场价”进行交易。

那些资金链紧张的高丽企业虽然刚开始还想着敲竹杠,但随着偷跑低卖的猪队友变多,海弍等企业买到的重资产也就越发便宜。

甚至有些工厂都不需要购买,只要大夏企业愿意承担工厂之前的债务,就能够直接拿到这些工厂的控制权。

如果说商业与普通人还有一点点距离,那么吃穿住用行这些民生行业的改变就十分明显了。

大夏本土的农产品外贸公司在大夏官方的统筹安排下,一一与高丽相关部门协商谈判。

虽然高丽相关部门为了能够减少损失,提出要多个大夏企业竞拍才能取得资质。

但对于这种竞拍资格的事情,大夏企业们那叫一个门儿清。

资质拿到了,大家私底下再分不就是了

甚至还可以直接弄一个空壳公司去拿资质,之后在将业务转包出来就行。

这样既能拿到大家都想要的,又能够在万一出事的时候,将责任撇干净。

所以高丽本土民众们逐渐发现市场上的进口有机农副产品的价格开始跌落,但跌落的幅度却极为统一。

这些商品好像是商量好的一样,一天掉一点,想回到曾经的价格,虽然有希望,但需要时间。

不过这总归是一个好兆头不是

特别是在大夏义乌这些衣物、鞋子的批发市场开始发力之后,高丽本土市场的衣装价格却是实实在在的降了下来。

夏安、鸿星这些企业在高丽本土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在这密集频繁的商业合作之中,经济学专家们敏锐的看到了一个独特的地方。

高丽与大夏的商业交往中,这些大夏企业都用的是夏元,而非像曾经那样通过美元来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