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各行祖师

所以无足的孙膑怎么就成了鞋匠的祖师呢

民间

听到仙人疑惑,好事者问街头修鞋

匠“李老头说说呗”

胡子花白的修鞋匠笑呵呵地回答“无足才需要鞋嘛,所以孙祖师研制各式鞋类行走啊”

鞋匠是不入流的行业,行业传承皆是代代口述,至于为何要供奉孙膑为祖师他又怎么知道

供奉孙膑为祖师是祖上传下的规矩,既然是规矩他们依例而行,不会深想缘由。

很多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孙膑所著,实际上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

孙武是孙膑的先祖,被世人称为兵圣,两人的军事著作完全不同

孙武代表作孙子兵法;

此著作创作于春秋,成于先秦,总有十三篇,与其说它是一部兵书,它是一本讲述军事原则及框架的军事理论,从政治、经济、机动、信息等方面论述战争原理;

孙膑代表作孙膑兵法;

按汉书记载孙膑兵法成有八十九篇,该书可能亡佚于魏晋时期。

直到1973年时银雀山出土了孙膑兵法,我们才知孙膑与孙武不是同一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书籍。

孙武a孙膑合著代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因孙膑兵法的亡佚,他的军事理念与孙子兵法融合,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三十六军策,直到明清时成书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民间

书斋掌柜还在昂头听神迹讲述时,突然被四方涌出的民众包围“掌柜的,给俺一本孙子兵法,还有神仙说的孙膑兵法。”

“我也要我也要”

“你要什么要,你家又不科举。”

“你管拍着吗你本老爷拿回去当传家宝”

隔壁的笔墨店看了眼对面喧闹的医馆,又看了眼人气沸腾的书斋,羡慕得不行神仙也说说咱们笔墨啊,老朽也想沾沾神仙光啊

被人群淹没的书斋掌柜书斋里没有孙膑兵法,失传了失传了

孙膑兵法出土晚,论影响力比不上孙兵法,在咱们对外输出的文化中,孙子兵法与图书管理员的论持久战是西方最受追捧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兵法在西方被翻译为中国人的军事艺术;

论持久战则直接被定义为把中国拖出泥潭的军事思想。

它们都是政界、商界必看书籍,甚至连孩童都会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十六字诀

游击十六字决如白日响雷,砸在皇帝及武将耳畔,炸得他们头晕目眩,心跳加速。

李世民嚼着十六字越想越有感悟。

战场之术武将都知,但如此精简却又蕴含战争之道的话,却极为难得。

游击十六决如同佛偈让人顿悟,瞬有所得。

他抚掌大笑朕观孙武著书,含对战上中下三策,而图书馆管理员简言,细想之下却又瞬息万变。”

说罢摇摇

头遗憾道“可惜不能与他把臂同游,不能观论持久战一书,可惜。”

人生最残忍之事,莫过于知对方却无法了解对方。

刘邦回味着游击十六决,转头对彭越挑眉“图书馆管理员与咱俩定有话讲。”

当年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时,他就与彭越分军两地攻打西楚。

项羽虽勇,奈何手下无信任大将可托付,所以他总是在刘邦彭越之间不断来回征战。

那时刘邦面色露出一抹回忆之色,那时项羽刚打退彭越,他刘邦就攻打西楚。

项羽率军来战他,他领兵即撤,而彭越又开始攻打西厨那时的项羽如同疲惫的耗子,奔波在他和彭越两只猫之间。

被拉着回忆当年的彭越突然道“陛下,你说图书管理员会不会是借鉴了我老彭的打法”

他就是打游击战起家的啊

吴晓思发现自己似乎离了正题,连忙把讲述拉来回至于为何孙膑成为鞋业祖师真相早已湮灭于历史。

鞋最初叫裹脚皮,把布或树叶层层缠绕在脚踝及小腿上,类似绑腿,既能挡风御寒,又能保护腿脚不被荆棘划破。

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短靿靴、木屐现在的凉鞋、草鞋等鞋制样式。

随着礼仪的发展,鞋从裹脚皮变为雅称足衣,并设立了不同的阶级着不同的鞋制。

如皇帝穿礼鞋为赤舄,诸侯百官则是白舄、黑舄。

王后礼鞋为玄舄,命妇为青舄礼鞋等;

其面料多用丝绸、彩皮等制作,鞋身用黄金做鞋带,用银珠作点缀,再用玉装点鞋头。

总之每一寸地方都彰显着阶级尊卑、地位差异

随着天幕的讲述,一双双款式不同的贵人鞋出现在天幕上,引了民众阵阵惊呼。

“哇娘,天上的鞋好好看啊”

妇人喃喃道“岂止好看,让她们想象都想不出来富贵鞋子,能换多少米粮啊”

而中下层则是革履、丝履、葛屦、木屐、麻鞋、草鞋等;

鞋制从古至今几乎变化不大,只是款式稍有不同。

如在原始的木屐鞋底上,安上两个活动的木齿,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就成了登山鞋。

护腿与护脚即绑腿与鞋合二为一,就成了靴子

刘彻还在回味十六字诀,听到礼物鞋时不由轻斥出声“圆脸女郎讲得不仔细”

他随口吩咐礼官“给后人解释清楚。”

年轻的礼官躬身作揖“唯”

大汉祭祀时才穿舄,上朝时朝履,常服时穿葛、麻等制成的屦,出门行路穿屐。

平日的鞋根本没有那么奢华,后人别污蔑咱们大汉啊

直到裹脚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畸形的小脚鞋横空出世,成为华夏史上绕不过的印记。

裹脚始于五代

,北宋初年缠足并不流行,到了宋徽宗时期缠足开始发展,主要对象以妓子为主,还专门出现了缠足所穿的弓鞋、错到底鞋。

到南宋时期,缠足就具有普遍的阶级性,主要缠足对象是皇室、宫中女子及官员士族家眷,这时的裹脚叫宫样、官样儿;

缠足目的是为了把脚变得削瘦溜尖,如同莲瓣,纤直如刀条儿,才能穿窄鞋显得纤妙。

现在出土的宋朝弓鞋,最长约34码,最短为儿童码17码。

但宋朝裹足之风兴起但并未席卷全社会,因为下层女性要从事生产劳动并不裹足

秦始皇a刘彻a李世民他们听不太懂

到元朝时期,裹脚高速发展形成全社会习俗,士族已有不缠足为耻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而裹脚的要求从纤直变为纤细,对裹脚有了长度要求半折来长,这长度文人用雅称金莲来命名。

明代对缠足的要求开始提高足形要有弓度,长短要缩至三寸,方有三寸金莲之美。

甚至裹脚在明代都成了社会地位和身份贵贱的象征。

明法规定下等人男子不许读书,女子不许缠足

朱元璋朱元璋望着我谢谢你全家的图像,只觉得神迹在无形中给了他重重地一巴掌。

他没想过阻止改善裹脚习俗,但他绝对不喜小脚。

他家大妹子就是正常天足,在北伐途中他受伤难以行动,还是大妹子背着他跑的。

若是大妹子是小脚世间早就没了他老朱,但后人语言怎么说着全怪他大明

委屈

他也没下过令把缠足并作为惩罚手段啊

定是后世儿孙不肖,引得裹足成常态

天幕语气讥讽不屑到清代朝廷推行剃发令与禁缠令,男子剃发女子放足。

汉族男子投降剃发,女子却未达到禁止目的,于是男子振奋缠足必须缠足,这是咱们向清人展示不屈的态度

朝廷越禁,男人越要推崇

这是我们的反抗男降女不降

这就是气节该赞扬

于是小脚必须达到三寸标准,三寸有多少厘米呢

成人手掌长度1520厘米,而三寸金莲四舍五入10厘米,相当于一岁宝宝的脚长。

在社会习俗的压迫下,男子的推崇下,三寸金莲成为衡量女子容貌美丑的基本价值标准之一,甚至与姻缘挂上钩。

婚姻看相第一问姑娘脚如何

女子不缠脚视为异类,亲人丈夫皆视其为耻辱,邻里亲友传为笑谈。

到清后期时,连乞丐之妻,担水之妇全是小脚

后人你说在说笑脚没手掌长

秦始皇a刘彻a李世民下意识地低头看自己双脚,又下意识地摊开手怎么才能把脚缩至三寸

折了

嘶想到脚被折成两半的样子,秦始皇只觉得浑身发寒昔日赵国女子喜穿利屣,作纤足风流之态,后人想要把脚修至三寸,怎么可能

后人别乱说

而刘彻和李世民却在琢磨剃头是何意还有后世男儿怎么回事自己怂就强压女子

三寸脚还能干活

朱元璋暴跳如雷剃头鞑子把大明亡国了

天幕长叹上至皇家公主下至山野农妇皆以缠足为美,除了男尊女卑、权力等因素外,还因为社会伦理在变化。

大唐立世界之巅,对外胸襟广阔,唐女能骑马奔走,不蔽乌丝,着男装女装畅行大街,展女性自信之美。

而宋代热衷孔孟之道,推崇伦理纲常,与大唐热烈开放的风气相比,衣冠言行显得保守、拘谨,对于女子的掌控也更加禁锢。

到明清时期理学至上,倡导禁绝人欲,以弘扬天理,即存天理,灭人欲。

但这些男子不想灭欲,碍于伦理不能直白表现心中欲望,于是三寸金莲就是他们发泄欲望最好的途径。

所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经常看到在床笫之间用金莲作淫具肆意把玩,把情欲色彩刺激自己重振雄风,用金莲来发泄畸形的欲望。

何为三寸金莲

民间

深院中闺阁女子望着自己脚上的花靴弓履,泪珠如雨,扯着锦帕哀叹“娘哎,灵儿疼,灵儿不想裹脚啊”

妇人撑着丫鬟的手,巍颤颤地抱住女儿放声大哭你不缠足怎么说婆家呢”

“灵儿疼的睡不着啊”

“乖,忍忍,忍过去就好了。”

“啪”武则天掌拍在案上怒道“后世可真煞费苦心啊”

她原以为自己登基为帝,后世当有女帝续棒,谁知后朝竟防女子如此

让宫闱女子、大家闺秀学妓子魅惑之法,后朝男子竟也做得出来

呵武则天深吸口气勉强压住心火,后朝怕女子出头相争,就想深困女子于后院。

一群阉货无种的阉货

而狄仁杰等人则是目瞪口呆,他们想过要约束女子参政权利,但也没想过这女子足三寸困于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