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朱祁钰望着天幕上的画面。

右边是喜迎恩官的两淮百姓,几近涌出画面的奔腾的感情,澎湃到他都为之失神;左边是发已花白的文臣,眼眸含着泪光,却遥遥看着的是天边。

贤臣在此,可明君去哪里了

而没有明君在上,贤臣又能如何施展才干呢

他第一次如此彻底地动摇,为自己到底要不要留下朱祁镇的性命。

王竑的仕途再次有了新生,那都得等到成化年间,宪宗继位之后,才把他提拔为兵部尚书。

可惜的是,他最后因为和李贤观念不合,接受不了李贤接近独断的行径,愤然辞职。

从此居家二十年不问仕途,属实是有点让人欷歔。

朱瞻基不是啊,我说这个李贤到底是谁啊忍不住侧目

他心里其实已经积攒了不少的疑惑了,不差这一个李贤,可是这割裂的形象真的让他忍不住想要发问。

感觉他好像在后世人的口中,常常徘徊在能臣和烂人之间啊

朱瞻基挺有能力的一人,但是很烂

话说回去,聊完了王竑我们来讲一讲商辂,这也是一个传奇级别的人物。

景泰群臣的目光再度忍不住暗戳戳移向了商辂这回有所准备的阁臣更加从容了。

风姿清俊的青年人面对四下的注视不动如山的沉稳,脸上半含着淡然温文的笑意。

他是明朝唯二两个连中三元的文臣,在前一个黄观被官方取消了这一荣誉之后,更是在大明文化界独领风骚

朱元璋

他记得黄观这个名字,去年才被他选上来的连中三元,怎么可能不印象深刻

但“怎么会被官方取消荣誉”

老朱丈二摸不着头脑那黄观不过是一介文人,并且人看上去也还不错,能犯下什么大罪连“连中三元”这个荣誉都不被官方承认啊

他的一生经历了二起二落,虽然是在正统一朝中的进士,但真正得以施展才干的时期却是在景泰和成化两朝。

正统十四年,在土木堡之变之后,由于阁臣人数稀少,他和彭时受高谷与陈循援引同时入阁,成为了明朝两个最快步入权力中枢的例子。

“阁臣这个阁臣到底是什么玩意怎么就成权力中枢了”

朱元璋发现自己的心跳在这短短的几行字之间都不由急促起来老朱当年之所以废除丞相制度,所期望的难道不就是将朝廷大政完全握在自己手中吗

他先前听到后世人说了一句后期内阁坐大,还以为是王朝走到末期,无可奈何会发生的堕落。

谁知道这才是朱棣曾孙的辈分啊,这内阁就已经成为权力中枢了

明朝的权力中枢难道不是只该有一个皇帝吗实在不行,对于文臣能够参与进去的机构,你说六部也可以啊,怎么就内阁了呢

他半是怀疑半是恼火的目

光迅速找准了他此刻最能针对的对象已经偷偷摸摸远离起他来的四儿子朱棣。

“老四,

你别走啊,

跟你爹我好好聊一聊,什么叫做内阁啊”

朱棣爹啊有没有种可能我还没干过这事啊

您就别折磨您现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儿子我了啊

当然了,我相信有人会问可是内阁的膨胀难道不是在明朝中后期吗

内阁在前期应该只是朱棣因为要兼顾军事北征,对于国政实在有点忙不过来而设置的秘书机构啊初衷还是让翰林学士得以观政呢。

为什么会说景泰时候的内阁就已经进入权力中枢了呢把后面嘉隆万时期放在哪里啊那才叫各方文臣大佬你来我往相互争斗的真刺激场面啊

朱棣抓住了后世人递过来的救命稻草,一扭身就避让开了亲爹的“魔爪”,接近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驳“爹啊,你看这原本就是个帮忙侍奉文墨的官职啊”

这后来在子孙手上膨胀了,能关他什么事啊

老朱哼哼了一声,这不尴不尬地有点动不下去手。可是看着这儿子以为能逃过一劫露出的庆幸小样,又感觉有点手痒痒。

在景泰初年的时候,内阁当然还算不上权力中枢这个词。

虽然阁臣们曾经掌握过票拟权这种东西,但是界限依旧比较模糊,很多被认为是三杨作为辅政大臣才能拥有的特权。

于是,当年资历尚浅的商辂、彭时二人才能顺利入阁,而没引来过多的争议,觉得他们是“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但随着景泰执政,面对大半个朝堂或多或少都跟堡宗有点瓜葛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把握朝政,他选择扶持内阁上位。

一方面是因为内阁在职权上存在着天然的优势“所奏多系制诏、机密重务,理不宜在五府六部奏杂事后”,本就容易赢得皇帝的亲近。

而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为这些阁臣的地位和职权,往往都与皇帝的信重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天然就容易和朱祁钰站在同一阵营,奉行着他的意志。

所以重用内阁,就会很

有利于他加以制衡朝中时不时就掀起一波的鼓吹正统的风气。

本来还为着自己之前的疑惑解开了,而对儿子带点恨铁不成钢的朱瞻基哽住了。

他原本以为是朱祁钰没受过正经的政治教育,不得不提拔内阁来辅助自己处理政务结果这个原因估计确实也有,但最大的根源好像依旧在堡宗身上

你能怪朱祁钰吗好像可以,但好像又确确实实是形势所迫。

朱瞻基停止了思考。

要不他还是继续骂堡宗吧

他提高了内阁群辅整体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拓展并完善了内阁政治的运行机制。

在景泰三年,更是让王文以左都御史晋吏部尚书增补入阁,参与机要,开创了二品大员入阁的先例,从此确立了一个内阁地位高于六部的总体观念。

王文的呼吸都跟

着一顿,

惊诧的目光注视着光幕。

他不是为了自己日后的恩宠而惊讶说句老实话,

后世人都喊他当今陛下最忠实的臣子了,他未来的前途当然可见一斑但是,让吏部尚书入阁

他侧过脸去看如今的吏部尚书王直,老臣的脸上是多年风波经历下来的平静,看不出丝毫的动容。

吏部尚书是个什么样重要的位置

不用多说它的职能权利,只要知道明初人直接喊它叫做“天官”,其地位声望就可见一斑。

结果这样称得上一句文官之首的职位进入内阁参与机要,景泰给的动词竟然是“晋”。

这确实是堪称翻天覆地一般的大变动了,可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王文内心竟然都不免几分惴惴。

内阁作为一个内侍机构,一个最开始是辅助草拟诏书的机构,一个最早用以给翰林学士观政的机构它在建立初期就和翰林院密不可分。

但是吧,让这些舞文弄墨的翰林学士们成为国家的中枢

实际上算个实干派的王老大人感觉怪怪的。

天幕肯定了他内心这份惴惴。

我们要看到景泰此时调整内阁,主要是为了处理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但是也更要注意到的是,这样的措施实际上是有很大后患的。

朱祁钰原本被后世人点明内心之后就有点心虚地挪开了眼,结果在听到很大后患之后又是一个猛回头什么后患

他只是想好好当个皇帝,能处理好政事而已,怎么就留下很大后患了

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当明朝大臣的上升最高点是六部的时候,他们会为了能够当上六部大臣而去攒功绩,拼能力,相互竞争,争取压倒对手自己上位。

而当这个上升最高点变成内阁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转变因为内阁最重要的要求其实是调和内外,辅助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