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原来是这玩意

这玩意一露出来,给在场的古董商都弄懵了,青铜器是指定的了,关键这玩意叫啥名呀,以前从来没见过呢?

这物件中间是一根类似柱子一样的东西,大概得有五六十厘米高,柱子顶端看起来还做成了一个动物的样子,之后一根横杆穿过柱子,两边分别挂着一件青铜盉。青铜盉倒是见过,可头一次看到被挂上面的青铜盉,最下面是一个圆形底座,整体看起来像放大版的天平。

“把青铜盉挂起来?”钱老板抱着肩膀撇了一下嘴,“看来他为了难为陈阳,下足了脑筋。”

“这不会是件臆造品吧?”

宋青云和杜明德回头看了一眼钱老板,这可不是为了难为陈阳,因为这物件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陈阳伸手摸了过去,当摸到物件时候,心中一愣,青铜器,圆柱形?这帮家伙弄一根金箍棒来?开什么玩笑!

对于这种青铜器,陈阳非常谨慎,毕竟这地方有个烟涧村,那可是做青铜器的高手,随便弄一件高仿的青铜器过来,连专家都能懵过去。想到这里,陈阳将手放在青铜柱上,一点点摸着,渐渐陈阳摸出来了形状,这是一只跽(jì)式虎的形状。

跽式虎?陈阳眉头微微皱起,这要是真的,也得是秦之前的了。

古人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因此古人把坐姿分为“坐、跪、跽、踞”四种,每种姿势都有相应的范式要求和特定含义。

唐朝以前的“坐”,是指把两个膝盖跪在地上而将臀部压在脚后跟和小腿上的姿势,朱熹《跪坐拜说》云:“古人之坐者,两膝着地,因反其趾而坐于其上,正如今之胡跪者。

其实很简单,就是那时候的坐跟现在不同,你想坐下来,先是需要你双膝并拢着地、然后双足在后、脚背朝下,如此一来双脚的脚后跟就成了“天然自带”的坐具。相信大家对这种坐姿都很熟悉吧,因为现在小鬼子和棒子,依旧在沿用。

唐以后,随着与少数民族的人文交流增多,人们的生活中渐渐出现了椅子和凳子,于是“坐”姿才和现在的一样。

席地而坐时,直起腰来,使屁股不压在脚后跟和小腿上,这种坐姿就是跪,由于挺直了腰,身材显长了,有时又叫长跪。《礼记·曲礼上》记载:“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简单的解释就是,坐与跪皆经两膝着地,直身而股不着于趾则为跪,以股就趾则为坐。坐所以为安,跪所以为敬。

唐代之前,坐和跪主要的区别就是,臀部挨不挨脚后跟,挨了就是坐,不挨就是跪,在跪的姿态下,加上上半身的状态,就是跽,和长跪相似,也是两膝着地(席)、上身挺直以随时起身的姿势。

《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的手下樊哙,听闻项庄可能要在鸿门宴上加害刘邦,“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吓得“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这就是跽的状态。

跽式虎,也就是跪着随时准备起来的老虎,这种姿势通常出现在秦之前,秦之后的老虎姿态,一般是卧着、趴着、跪着,甚至也可以站着仰头,但绝对没有这种随时起身扑向目标的样子,因为秦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是就是龙,虎只能卧着,更不可能出现这种随时扑出去的姿态,你准备让老虎咬皇帝么?

陈阳顺着柱子摸下,无意中碰到了横杆子,发出哗愣愣的响声,陈阳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