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王步青花

陈阳继续向几人说着王步,这位王大师,绝对是一代传奇。21岁时,王步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景德镇著名陶瓷实业家吴霭生。吴霭生邀请年轻的王步,从事明清仿古瓷创作。从此,王步的作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业内开始流传一句话“自有王步瓷板画,始有民国青花。”

接下来到了1919年,成为了王步艺术生命的拐点,也成为了景德瓷的历史拐点,这一年也是华夏民族的命运拐点。此年京城,五四运动爆发;同年夏天,从北国徐来的新文化之风,惊起了景德镇佛印湖畔的渺渺水波。

1926年,在这一年,北洋军阀孙传芳所统率的部队捣毁了陶瓷美术研究社,社内作品被劫一空。痛别贵人的王步再次失去所依,这一年他28岁。正值英年的王步坦然承受着人生的这一次劫难,并索性就势摆脱仿古瓷的制作,逐步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制作出大方、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在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

1939年,由于抗战的来临,瓷业萧条,青花瓷的烧制比较费钱,受物质条件的影响,青年时期的王步只能被迫放弃心爱的青花艺术,转向釉上彩装饰。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53年,直至景德镇瓷业重建,王步这才再次转战青花,迎来了创作成熟期,同时也成功的获得了“青花大王”的美誉。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1939年的端午,王步闭门五个月,呕心创作了百件青花瓷,这也是王步从事青花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创作,很难想象那将是何等丰厚的一座瓷艺宝藏!然而,窑倒,瓷碎,青花散尽。41岁的王步口吐鲜血,当场昏厥,令人扼腕。至此,他陷入人生谷底。”

说到这里,陈阳不由唏嘘了一声,自己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王步是何能的绝望。

“啊!”劳杉在旁边张大了嘴巴,“历时五个月的辛苦,就这么白费了!换成我非得疯了不可!”

陈阳点点头,“建国后,景德镇瓷业得以恢复发展,在党的关怀与鼓励下,1953年,沉寂14年之久的王步才走出来,重新振作,拾起阔别已久的青花。1954年,他被请入景德镇陶研所,这是一家有着新中国背景的机构。从此,王步再也没有放下青花,也再没有离开那里。”

“因为王步的回归,我国的青花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954年,也成为了青花的分水岭,而开启这一历史格局的,恰恰是王步的分水青花绝技。”

“哥,什么是分水青花?”柱子在旁边向陈阳问道。

陈阳拿过眼前的瓷瓶,向几人讲解说道,“所谓分水,你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填色,发明于元代,大多用大笔拓涂,气势磅礴,可惜用笔拖沓,表现力也较为单一。在经过永宣、成弘、康熙三代的不断发展,青花分水逐渐成熟。”

青花渊明採菊图观音瓶细节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青花分水停滞不前,直到王步的出现,才进一步继承和创新了古老的青花分水技法。”陈阳指着瓶子上的细节部分,向几人说道,“早期的王步最擅长双钩铁线瞄,即在轮廓后勾处。再从轮廓内分水。从浓到淡一气呵成,料分五色,浑然一体。据说他能在胚体上一笔画出一尺多长的线条,功力之深令人咂舌。王步晚年时,将传统的先划线再分水的创作方法该两位先分水再划线,即没骨法。”

陈阳让秦浩峰和柱子去货架上拿出一件明代青花和一件元青花,三样物件摆放在其一,让他们仔细观察青花分水的不同之处。

青花多以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瑞图为题。但青花虽美,也有其天然的缺陷,那就是色彩单一。青花瓷,若想具备意象上的盛开,必须首先具备视觉上的多层。只有这样,方能展现其独特的意境,而要想达到这一意境,必须依靠分水之技。

青花之分水,虽类同国画的渲染,但难度绝不可同语,因为画基不同。但凡懂得书画的人都知道,宣纸上作画,落笔即可见效果,但青花分水”是将彩料落于泥坯,落笔之后大多是黑压压一片,绝没有墨落宣纸后的层次可言。青花有没有层次,需到瓷器烧成后方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