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少年的魔号》

旧日音乐家 胆小橙 1517 字 11天前

对,《少年的魔号里面的作品完全是“散装打包”的。

原作者全部无从考证;

翻译来翻译去,各首诗歌最初到底是什么语种完全无从得知;

涉及到的宗教意象也遍布各地,并非“一神”;

更“绝”的是,连作品的最终数量都花样百出,范宁见过的最少的版本只收录了11首,最多的有超过30首......

巴伦特洛编纂的《少年的魔号雅努斯语15首版,只是一个相对权威的、比较能引起范宁的兴趣的版本之一。

以前范宁在学习音乐学时,感觉还没这么深刻,后来接触神秘后,同样也没发现其中有更深的相位秘密,充其量带点神秘主义倾向,他主要所感兴趣的,还是其充满瑰丽色彩和奇幻意象的文学性。

但现在范宁知道了一些更高处的秘密后......

他觉得《少年的魔号这部诗集,悬而未决又模棱两可,有十分强烈的“秘史”特征!

“断章取义。”

逐渐冷静下来分析后,范宁心中吐出了这个成语。

因为他逐渐发现,被这神降学会所选录的诗歌,大多呈现出的都是这样一些内容或意象——至少字面上是——强调人在尘世中的苦痛、绝望、或虚无,然后描述所谓“天国”里的欢乐场景。

没错,这是一类不错的文学表达程式,自己在“复活”第四乐章中选取了《初始之光,也在表达这么一种类似的意境。

但那只是一个“接引”或“过渡”。

自己恰好是想说明虚无缥缈的天国是不存在的,苦恼的质问和痛苦的祈求虽然令人感动,但若想接近真正的答桉——在具体那首音乐语境下的答桉——必须要像当时的卡普仑或台下听众一样去积极拥抱伟力,按照自己设计的五乐章程式体会“生者必灭,灭者必复活”。

和神降学会所宣扬的、把失常区视为最终归宿的“天国”的这种论调,是截然不同的。

自己计划去失常区,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从阅读、分析、到梳理知识、归纳总结......想明白这一点后,范宁也逐渐清醒了过来。

他知道,自己利用艺术和文学修养,已经初步拆解了这些“真言之虺”的知识污染。

“但是,某种秘史纠缠的因素,绝对存在其中。”

“我当时构思那个过渡章节,也是见了哈密尔顿女士笔记扉页上的《初始之光,才想到它,才有了灵感和立意,而哈密尔顿女士是维埃恩晚年聘请的私人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