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视唱练耳考试(4K二合一)

旧日音乐家 胆小橙 2526 字 5天前

不过,她没有动笔改动,这说明她确认了第一次的结果无疑。

“罗伊同学,你感觉如何?要不要给大家分享一下?”范宁接过她递来的试卷后,笑着问道。

少女转身面向乐手们,落落大方不急不绪地说道:“我认为和弦听写的最后几组较难,然后最后的二声部旋律听写有些难度,因为它的节奏有点复杂,存在一些变化音,不太熟练的同学可能很难顾及,但总体来说,八成以上的题目,是一位声部首席应该要做对的。”

范宁点了点头:“你的得分是19.5分。”

几位男生带头鼓起掌来,没过几秒,排练厅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才是一位首席应该有的样子。”范宁环视着各位乐手,如此说道。

看着少女面带疑惑,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他又解释道:“第9组和弦是一个省略了五级音的A大调属九和弦,不过你答题时把那个B音写上了,这说明你自己把额外的音响效果想当然地‘脑补’了出来…”

说到这他眨了眨眼后笑道:“属九和弦省略五级音对听感的影响的确不大,但以你的水平,如果不炫技,老老实实听第二遍,应该是能听出来的。”

“受教啦。”一身鹅黄长裙的少女作出微微俯身的动作,“范宁教授,我可以问问如果您做这类听写题,能驾驭什么样的难度吗?”

范宁从她背对乐手脸上读出了狡黠的笑意。

…我有理由怀疑你在故意“当托”。范宁笑着挥手,示意少女回到座位,然后说道:

“不要试图挑战一位指挥的耳朵,尤其是在排练时。”

接下来卡普仑在考试前询问,有没有普通乐手愿意尝试一类卷,琼虽然之前脸色有点奇怪,但此刻她终于从后排举起了小手,引得一片同学侧目。

试卷发放后,首席和其他乐手依次进行了考试,随后新入职的专职谱务贝琳达进场,为各乐手摆好了斯韦林克交响诗《莱毕奇的夏夜》的分谱。

“这首篇幅不长的交响诗,应该是大家练习很久了的保留曲库了,我连续好几年听到过大家的演奏,不过今天在排练前,我还是先做一个大致的讲解…提个问,有人知道曲名中的‘莱毕奇’是何意吗?”

“小提琴首席小姐,你说说?”范宁先点了这位乐团的二号人物。

“是…神圣雅努斯王国的一个地名?”尤莉乌丝语气不是很确定。

“不对,这好像是一位诗人的名字。”那位新来的定音鼓手皮埃尔从后面举起了鼓槌。

“没错...那你知道这首交响诗,具体和诗人‘莱毕奇’有什么联系吗?”

定音鼓手茫然摇头。

于是范宁开始他的讲解:“浪漫主义时期的一大特征,就是作曲家们热衷于标题音乐创作,并深入探讨音乐与诗歌、文学、绘画、哲学等姊妹艺术的内在联系。大家在钻研交响诗这一类体裁时,要着重于去理解作品创作的人文背景…”

“莱毕奇是神圣雅努斯王国的诗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他的生命短暂,只活了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斯韦林克的这首交响诗,创作灵感来源于莱毕奇的爱情诗《盛夏之夜》,这首诗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感伤叙事手法写成,大致讲述了这样一段场景——”

“主人公与他的恋人约会于夏夜的鲜花广场,他们此前有一些矛盾和不愉,双方在潜意识里都将此次约会当成了一个修复感情的契机...散步交谈时,气氛温馨甜蜜,这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于是他们在人群中走散了...雨停后他们再次看到对方,却仿佛记忆被冲洗掉了般,将对方视作陌生的路人,从此擦肩而过,消失在街景的尽头…”

众人在范宁的讲解之下听得入了神,都觉得这样的叙事带着奇异的想象色彩,又似乎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所以这首交响诗的三段式结构,就是对应爱情诗中叙事的三段场景。在6/8拍的E大调主题段落,我们要把握住夏夜的静谧优美和恋人约会的甜蜜心情,中段的4/4拍e小调插部,要将暴风雨来临的景象淋漓精致地展现出来…”

“而最微妙的是主题再现的第三段,这里的音乐和第一段大致相同,都是描绘夏夜的宁静风景,可情绪却截然不同,我们需做一些变化,体现出离别的怅惘,以及轻松感与失落感并存的复杂心境…”

单簧管首席吹出了持续的A音,乐队音准校对结束后,一支如歌的行板从范宁的指挥棒下徐徐奏出。

在范宁的讲解下,乐手们很好的把握住了主题的气氛,在类似三拍子的中速律动中,木管的柱式和弦保持了梦幻般浪漫的音色,弦乐奏出动人而气息悠长的旋律,似荡漾着丝丝甜意的夏夜街景。

在约4分钟的主题呈示段走完后,范宁示意乐队停止。

“从第76小节开始,再来一遍,弦乐组声音有点乱。”

音乐倒退后重新流动,过了八个小节后,再次被范宁挥停,他皱着眉头看向尤莉乌丝。

“这一段是怎么回事?小提琴首席,你没有为你的组员定制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