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西京的政治考量(求保底月票)

明扬天下 何昊远 1479 字 3个月前

想当年,朱元璋定的祖制不够多吗?但后世的君主真正执行的有几条,别的不说,象太监不得干政,还立了铁牌置于宫门,结果如何?有明一代,太监不但干政,而且权势足以与外廷抗衡,这在历代是极其少有的。

所以,秦牧深知所谓的祖制,是不足以为凭的,但把太庙、社稷、皇陵置于关中后,那就不一样了。

如此一来,后世的君主想不去巡视都难,除非你连祖宗也不要了,社稷也不管了。象嘉靖皇帝30年不上朝,但却不能不祭祖。象朱棣,你可以造反,却不能不谒陵。

总之,把太庙、社稷、皇陵置于关中,就是逼着后世之君,必须走出去。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路过去,只要不是昏庸到极致的君主,路上看多了,对民生总会有些感触。

到了二十一世纪,讯息那么发达的时代,上层还需要不时到基层走走,才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这个时候,那就更加需要了。总之,逼着君主出去巡视,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另外太庙、社稷、皇陵在关中,平时朝廷就必须加强关中的防务,否则关中若乱,太庙、社稷、皇陵被毁,谁担当得起这样的责任?

关中防备加强了,那么对西北的震慑力和控制力也就强了,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帝王居于南京对必然减弱对西北的控制的弊端。

这些深层的原因,司马安也能想到了,不用秦牧再一一点明。而了解秦牧的心思之后,也更加确定他不会大动干戈,执意迁都西京了,这下司马安算是放心了。

“此事,就有劳司马先生了。”秦牧淡淡地说道。

秦牧意思是让司马安大略地把自己的意思透露出去,以打消大臣们担心迁都西京的疑虑,减少阻力。

司马安拱手答道:“吾王既然心意已决,臣自然会全力支持吾王。”

秦牧淡淡一笑,不再讨论此事,至于司马安说什么只要自己下定决心,就会全力支持,这种话听听就好,别当真。就这件事而言,司马安觉得可行,才会支持,如果他觉得不行,他才不会违心附和呢。

“秦王,北伐有功将士的名单基本审核清楚了。不过臣建议,先赏赐中下层将领以及士卒即可,两班文武大臣,还是等吾王正式登基之时,再一并封赏吧,此事如此处置,臣觉得较为妥当一些,不知吾王以为如何?”

秦牧点了点头,这样确实更好,要不然自己还没登基,对手下的封爵未免不合时宜,封得低了,大家心里不高兴,封得高了,自己这个王的地位尴尬。

倒不如登基之时,再一并封赏,如此也省事得多,相信高级将领以及六部大臣都能理解的。

“此事就按司马先生的意思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