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章 社稷坛前天共语(求收藏)

明扬天下 何昊远 1599 字 3个月前

他的手段花样繁多,数不胜数,在他的努力下,会昌县城的商品虽然稀缺,但价格相对平稳,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凭这一点,他就有足够的资格和田一亩争夺那二十两奖金。

衙内里的事务走上正轨后,秦牧大松了一口气,略思索一番后,他匆匆提笔写下了多封信;

并让刘猛找些机灵的手下来,亲自吩咐道:“你们各带一封信,立即出发,无论如何要在年底前把信亲手交给收信人,对方若询问你们,你们只须回答‘看信便知’即可,别的一律不可多说。”

护卫们各自接过一封信,只见第一封收信人的名字是“宋应星”二字,第二封是“李定国”,第三封是“刘宗周”,第四封是“顾绛”,第五封是“郑森”

每交过一封信,秦牧都会仔细叮嘱送信的护卫需要注意的事宜。几个护卫见秦牧如此郑重,不敢怠慢,凛然应下。

办完这件事后,秦牧一刻不停,今日是黄道吉日,他早已让人准备好了三牲,吉时将到他便大张旗鼓地到会昌的社稷坛拜祭。

按他的说法,是要补上今年的春祈之祭,祈祷上天保佑会昌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这是要给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一个盼头,让百姓增强度过灾荒的信心毅力。

这年头“春祈秋报”不光是皇帝及官员的大事,也是百姓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这个观念延续了几千年,所有百姓都信这个,若是哪年遇上了灾荒,百姓第一个念头想到的肯定是什么人得罪了上天,所以上天降下灾荒以示惩罚,甚至就连皇帝也必须避殿减食,下诏纳谏,让言官进谏自己的过失。

会昌自打战乱以来,已经有三年没有进行春祈秋报大祀了,秦牧身为知县,在这个非常时期大张旗鼓的补祭,意义非同寻常。

此举不但能增强百姓度过灾荒的信心,同时也是在宣布会昌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治理,还有一点,那就是秦牧要宣示他的祭祀权。

城中百姓听说知县大人要补上春祈大祭后,纷纷拥出家门,一路跟随到社稷坛。

粗略估计到场的百姓至少有三万人以上,簇拥在社稷坛四周,黑压压一大片,天空中烈日炎炎,人们汗如雨下,却没人私自离开。

社稷坛其实就是用石头砌出的一个坛,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中间是填平的土。大小各不相同,象京城的社稷坛,占地面积就达16万多平方米。

会昌这样的小县,社稷坛的面积大概只有200平方米这样。

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太庙置于皇宫之左,社稷坛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

而各州县的社稷坛一般则位于衙门的右侧,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因此祭祀二神也是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每年春秋二季,上到皇帝百官,下到斗升小民,按制都必须参与祭祀,“社稷”二字因此被用来代指国家。

秦牧冠戴整齐,在万众注目之下,洗手焚香,献牲拜祭,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庄重肃穆。他下拜,满城百姓也跟着下拜,没有一个敢视为儿戏。

祭祀进行到一半,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金银纸铂吹得漫天飞舞,祭坛前的秦牧脸上贴满了铂纸,眼睛也被尘土迷住了。

庄严的大祭还没结束,他又不好当着几万人揉眼睛,因为这样极有可能被视作对神灵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