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

“是。”叶瑶枝并没有因为可能惹闹元屏就退让说谎:“文章的目的是传达事实,描写山川大江大河瑰丽壮美的文章,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可是又有几个人记载了一座山里物种的变迁,山川的走势,山的各个部位的气候变化?多少文人墨客描写边塞苦寒,又有多少人记录过我们大政帝国边境线的变迁,每一个关塞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关塞外的胡人的体态、仪容、服装,他们说的什么话?使用什么武器?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什么,他们的历史文化从何而来?”

叶瑶枝直视着元屏:“我翻遍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藏书,发现这样的知识少之又少。我记得《孙子兵法》开篇有言,兵者为国之大事,要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仔细分析比较。我想,这就是自衡。”

“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驻守关外的将士对关外的情况皆为口耳相传,鲜少有文字记载保存下来。武院教学更是依赖于有在边关从军经验的退休将士,可是口耳相述,总会有差别,何况自然环境也会因地震、洪水、干旱、风沙、陨石等天劫地灾而产生变化,可是这么多年来,众人对边关的印象,却拘泥于古人先哲们的诗词。”

“更为精确的地理、人文描述却几乎见不到。这成了中央施展边境政策的妨碍,除此之外,农耕、织布、冶炼、锻造等等这些工艺的传授也需要详细的记录才能确保老百姓不会上当受骗,就像医书一样崇尚精确。”

“一种技术想要流传下去,推广到让更多的人受益,那就不能有太大的误差。”叶瑶枝说道:“技术是在革新的,即使最新的技术不会在第一时间传到大政帝国最偏远的地方去,但也要保证他们那里的能人能够根据书上已经有的记载,推演出新技术来。”

叶瑶枝直视着元屏:“我不否认‘文以载道’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可是比起求道,我更擅长对‘术’的研究,道启民心,可是如果百姓还在饿肚子,吃不好穿不暖,因为天灾人祸而无家可归,那谁又听得进去高高在上的‘道’呢?”

“我想做的,不过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暖,有一间屋子可以挡雨、遮风、避寒、取暖,让农民可以依照四时而耕田,让其余三百六十行的人才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仅此而已。”

当叶瑶枝说出这句话之后,元屏终于明白。叶瑶枝追求的从来不是“理想”,她追寻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元屏长叹了一声,对叶瑶枝说道:“你的确是我见过的最有天赋的学生,但是我们的道路是相悖的,继续呆在桂舟学堂只会耽误你。”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向元屏,没有想到元屏也会有服软的一天。

叶瑶枝恭敬的向元屏行礼:“这段时间,劳先生教诲,我会一直铭记在心,多谢。”

元屏看着叶瑶枝:“我教过很多学生,他们考上贡生离开桂舟学堂时,皆是意气风华的模样,扬言要践行自己的信念和承诺,可是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都迷失在了宦海当中。我希望你能记得你今日的发言,有的人选择‘立心’,有的人选择‘立命’,有的人选择‘继绝学’,有的人选择‘开太平’,他们选择不同,却终究逃不出一个殊途同归。”

“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种人,但我要你记得三个字。”元屏对叶瑶枝说道:“致良知。”

这三个字砸在心上,让叶瑶枝在感觉肩膀沉甸甸的同时,胸内的气氛又豁然开朗。

她再次恭敬的向元屏行礼:“学生多谢夫子教导。”

第一七一章

叶瑶枝与杨蔓蔓拜别元屏大学士,离开桂舟学堂的消息传出后,在知悉内情的人当中引起了一阵动荡。

一些人笑话叶瑶枝:“目无全牛,她迟早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有心人跑到杨蔓蔓的家人面前编排叶瑶枝的不是:“杨大人若是放任自家姑娘跟着那个见识短浅的小姑娘,只怕会带坏了您家的孩子,好端端的一个苗子,就要被毁在别人手里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清莹郡主秦红叶只觉得解气:“她们一定是被元屏大学士赶出赶出桂舟学府的!真是活该!乡下来的东西,就是上不了台面。”

到处都是唱衰叶瑶枝和杨蔓蔓的声音。

顾忌着杨蔓蔓身后的势力,那些因为自己天资不足又不肯努力钻研,一辈子汲汲营营却还是一事无成的家伙们把他们用闲言碎语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叶瑶枝。

可惜的是任凭他们使完全身的力气,他们为了影响叶瑶枝的心态而编排她的那些话,一个字都没有传到叶瑶枝的耳朵里。

元屏问道:“你认为文章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