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盛唐不夜天 云长歌 2182 字 3个月前

唐朝现在的税制还是采用高祖年间定下来的租庸调法,税收的依据就是人口和土地,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对休养生息是非常好的,但是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这种方法就不太好了,因为皇亲国戚官员之类的是享受免税待遇的,国家越来越大官员越来越多这帮人不交税无形之中就加重了中央财政的压力,也加重了老百姓的压力,再加上连年饥荒……现在国库还能运转的下来,其实都是李治励精图治的结果了。

以人口和土地为主的税收政策在李显看来总是不太有保障的,他不太懂这里面的经济学问,他只知道……在后世逃税漏税的那么多,那么就算往前推一千五百年,哪怕百姓民风淳朴也不可能禁了。

如果人口和土地有了变化,那么税收也就失去了依据,富户兼并土地可以依照免税政策进行免税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偷税漏税,那么国家收上来的就更少了。

这样随着国家发展早晚有一天会国库空虚,但是各个地主反而富得流油,那个时候中央政权无力约束不乱才怪。

李显倒是没想那么长远,就最近来看,国库不富裕,那就想办法富余啊,只是税制不好动,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方面就不是李显擅长的了。

李显想了想,总结了一下自己脑子里比较适合唐朝的税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商人收税,但是收多少这个李显心里没底,他也没在户部干过,也不了解现在的收入行情啊,还有就是房屋交易,上税,而现在盐铁茶酒是国家专卖的,连年遭灾国库还没有空的养耗子都是在这里来的。

李显一条一条的列出来之后,其中商人收税比较复杂,因为商人做什么的都有,哦,还有关税,从丝绸之路过来的舶来品一般卖价都很高,这个税一定要卡。

由此延伸,李显甚至想到了,等税收上来了国家有钱了可以开始修路,然后修路就可以跟有牛车马车各种车的人家征收养路税或者说是过路费,这也是不小的开支呐。

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阶梯式的个人所得税在这个年代不太适合,只能丢出去。李显改了半天,最后觉得其实……茶和酒是可以开放的,不仅仅是国家买卖,反正商人都收税了,你们卖去吧,卖的越多收的税越多啊。

然后就是税收也不能一成不变,根据财政支出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写到这里除了对商人的利益损害比较大以外别的倒没什么,李显想了想还是犹豫着写下了,按照户籍收税也就是说不管这个户籍里主人和附庸是多少怎么样的,都按照人数收税,其实这个就是在打击豪门,防止偷税漏税了。

李显开了半天脑洞,最后写出来的都有一本薄薄的册子了,他自觉自己想的很多了,也已经比较完善,毕竟是结合着大兔朝的税收法制来改革的啊,应该差不多了吧?

于是他就兴冲冲的给郑玘写了封信,郑玘在收到李显的信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李显走了之后他时常想念,最后这些想念都被“他是去做大事,利国利民的大事”这样的想法给压下来的,自那之后能够看到李显的信就是他最大的慰藉了。

结果今天收到的信不太一样,李显没有炫耀他的海景别墅有多大多么好,这里的海鲜多好吃,也没有感慨扬州城多么繁华,他非常忧国忧民的表示,税收制度有点问题啊。

其实这个问题,郑玘早就察觉到了,重生之前他都算是历经三朝的元老级人物了,那时候他真是一点点爬上去的,六部基本上轮了个遍,在户部的时候,每年看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他已经看出来国力正在一点点下降。

其实也不是国力下降,而是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每况愈下了,中央没钱啊,地方有钱啊,中央没钱拿什么养兵?地方有钱能够养兵,那么兵自然就听他们的,那个时候郑玘察觉出来了却没有去做。

因为那个时候国家经历过很多动荡了,尤其是在短短七年之内皇位上的皇帝换了三个,再加上前面经历过的各种血腥宫廷政变,说实话……那个时候国家最主要的还是求稳。

更何况,租庸调法从开国用到李隆基时期已经用了太久了,想要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中央控制力度正在下降,想要保证税法改革强力实行也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