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工业之主 晴空之下 2319 字 3个月前

“噢。”

钱酉匡一愣,下意识地点头。

“是有不少,但都是薄田,不值钱的。”

“那我想买两块做试验田,化肥造出来总是要试用才知道效果,可是有东家愿意卖?”

话音还没落地他就自己笑了,跟钱酉匡道歉道。

“对不起啊钱大人,我说话没走脑子,这种杂事怎好问您。”

“问我倒是没什么……”

钱酉匡这个人最大的有点就是接地气,跟自己看好的人半点不见外,马上接口说道。

“要试验田何须花钱买?我在我们村里还有好几十亩的田,反正都是薄田也没什么出产,与你做那什么试验不就得了?”

这下,反倒轮到冉昱不好意思了。

他真的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半点没有跟钱酉匡要地的意思。说起来从他开始建作坊开始,钱郡守又出钱又出力着实帮了不少,他怎么好意思再用他家的祖田?!

“嗐,我就说你们这些读书人,脑子弯弯绕绕的咋想那么多!”

钱酉匡多机灵个人,一打眼就看出冉昱的顾虑,笑着说道。

“也不是白给你,你那肥料造万一好用,我们家不也能先收益么?”

“这年月,与其你花不少银钱去专门买块地再找人试种,倒不如直接用我们村的农人干活。我听说南郡和中都郡都有洋人再脱销洋肥,但销路一直都打不开。洋肥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我朝的农人没有用惯,便是低价也不愿意掏钱,咱们这肥料出产以后多半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所以与其等造出来再花钱花时间去宣传,不如直接先给大家用顺手,顺手了自然就离不开了!”

别说,这事冉昱还真就没想到那么远。

虽然墨宗大学院有农课通课,但非农课的生员也就是学个大概的程度,真要说有什么研究那是不可能的。

谢门捷、钟杰和冉昱坚持要造化肥,其实最主要还是受开国泰相的影响。宁矩子是墨宗大学院的创立者,他在化物科著述中提到了化肥,并将之比作农业的血养,只是因为大雍没有硝石矿而未能如愿,这便成了历代墨宗学子的夙愿。

冉昱只是单纯地相信宁先生的话,觉得这东西造出来肯定非常有用,但是怎么用,怎么推广到全国,他是真的完全没有概念,这次还是钱酉匡点醒了他。

是啊,虽然使用方法宁小统都告诉他了,可大雍的农人们却并不了解化肥这种东西。

墨宗大学院农科的生员不多,很多人更关注品种的改良,对于农肥更多的还是惯性思维,觉得熟化混合肥就已经足够

然而宁先生说过,化肥是农业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大雍这种肥力有限的土地,想要养活这么多人,肯定要想别的办法。大雍的肥田都在北部,然而北部气候干冷,一年只能出产一季的农产。南部虽然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可惜田地的肥力严重不足,而且工坊遍地,自给自足已是勉强,跟别说支援西北、西南的山区和荒原区了。

事实上,大雍每一年都要从南洋购买不少米粮。商社也是看准了大雍缺粮,这才从海西洲运了洋肥过来高价贩卖。只可惜大雍的百姓并不认可,大家还是遵循着传统的配方,祖祖辈辈地制肥耕种。

冉昱的化肥厂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

“若村中愿意,这倒是一件好事。”

冉昱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一个方案。

有他们化肥厂出钱租赁桃花村的田地,然后提供种子化肥雇佣农户试种。如果其他农户有兴趣,他们也可以免费提供化肥供,当然不是永久性的,最多两到三季,培养潜在的用户。

试验田会一分为二,一部分完全采用宁小统的方法全面施肥,另一半则是按照传统的方法播种,最后以收成的结果做对比,全程记录,作为化肥配比和使用的原始数据。

不过这样一来,化肥厂就要花落湖溪,一方面是方便化肥样本使用反馈,另一方面,冉昱也有想要借此大力推广化肥的意图。

其实为了化肥的事,海西洲商社也是做了不少工作,甚至花重金走通了农部的关系向各郡县派公函,还自己聘请农科人员下田推广。

无奈洋肥有天然语言障碍,海西洲又不肯把使用翻译成大雍官话。虽然一个农科员搭配一名翻译的组合看着很气派,可会说海西语的翻译不会种田,会种田的看不懂化肥用法,翻译出来的说明书乱七糟八不说,和农人的习惯也是格格不入。再加上洋肥的价格并不便宜,纵是看到了化肥使用效果,愿意尝试的人也寥寥无几,只在一些大种植园中才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