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太难了

小赵夫人笑着说道:“我是你阿娘,我能不好吗?”

“那是!阿娘是天下最好的阿娘。”

小赵夫人垂眼看着宁荷,叮嘱道:“明儿你们逛街时,你从侧面打探一下,看看杨府有没有往宝瓶巷递帖子?”

宁荷敛住笑,松开手,看着小赵夫人问道:“阿娘是担心在宴席上遇上祖母他们吗?”

小赵夫人端起茶杯抿了口茶,慢吞吞的说道:“到不是担心遇上你祖母。

你祖母她们住到宝瓶巷,外人当着我的面不会说什么。背着我,不好听的话怕是没少说。

宁宇是杨大学士的门生,杨家这样重要的宴会,你祖母他们应该会去赴宴。

我想着,趁此机会与你祖母他们缓和一下关系。

还有,就是蔚姐儿,之前青哥儿想娶她,也是诚心实意的。

现在青哥儿出了事,咱们自然不能让蔚姐儿嫁过去,可蔚姐儿不住在府里,我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外人不知咱们家的事,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我也想趁机给蔚姐儿说清楚,省得她误会我。

唉,我希望外人看到咱们家是和和睦睦的。”

宁荷听了小赵夫人的话,感动的无以复加,伸手搂着小赵夫人,心痛的说道:”阿娘为了咱们家,真是操碎了心。阿娘辛苦了,荷儿抱抱。”

小赵夫人任宁荷抱着,叹气道:“唉,我辛苦些没啥,只要家里能和和睦睦,我辛苦些也是值得的。”

宁荷点点头,“母亲为家里做的,祖母有一天一定会看见,一定会感谢母亲的付出。”

小赵夫人轻哂一笑,“我不求她老人家感谢,她只要不时时寻我的错处,我就万分感激了。”

宁荷笑着说了些讨好的话,然后说道:“明儿我问问昕叶,看看祖母他们有没有给杨府回复,以祖母的性子,应该早给回复了。”

小赵夫人叮嘱道:“荷儿,从侧面打探一下就好,千万不要刻意去问,明白吗?”

宁荷只当母亲放不下脸面向祖母示弱,笑着说道:“阿娘放心,女儿心里有数。”

第二日一早,宁荷差人往杨府递了帖子,约杨三小姐逛街。

杨府,杨大学士杨延庆下面有一位妹妹,一位弟弟,妹妹于十年前因病去世,弟弟杨延恒与自己相差二十岁。

秦老夫人是杨大学士恩师的女儿,二人少年夫妻,风雨相伴几十年,夫妻恩爱。

杨大学士不曾纳妾,一生守着秦老夫人一人。

二人膝下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杨浩鑫,长女杨昕芳,次子杨浩良,老幺杨浩卓。

相较于杨大学士的专情,杨延恒就要多情许多。当然,杨延恒多情,其发妻罗氏功不可没。

杨延恒当年娶了太仆寺罗远舟罗少卿的女儿罗文瑄,两年后,罗氏将丫鬟锦芯给了杨延恒,将其抬为姨娘,人称芯姨娘。

后来,罗氏相继为杨延恒纳了两房妾室。是以,杨延恒膝下的儿女远远多余兄长杨延庆。

罗氏所生的嫡子嫡女只有杨浩然与杨昕叶二人。

杨浩然与杨浩卓同年生,长杨浩卓三个月,在杨家排老三。

杨昕叶上面,有大房的杨昕芳,还有芯姨娘所生的杨昕芬,所以人称杨三小姐。

因秦老夫人六十大寿,杨府外任杨延恒,杨浩鑫与杨浩良纷纷利用省亲假,携带家眷回京为秦老夫人贺寿。

杨延恒与杨浩鑫是同年,都是永平二年的进士。

永平二年,正值新帝登基不久,新帝在朝堂大刀阔斧的做了许多改变,朝堂的官员有很大的变动。

永平二年的那场科考,是新帝的首批门生,新帝对他们委以重任,从一甲二甲里点了许多士子外任。

杨延恒与杨浩鑫同时被新皇点中。

当年,杨延庆被点到青州做县令,辗转十八载,从原先的县令做到如今的杭州知府。

罗夫人担心侍妾与杨延恒朝夕相处生出情分,所以,这些年一直随丈夫在任上。

儿女长到七八岁,将其送回京中,待杨延庆回京述职或省亲时,才与之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