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 另一份礼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胤禛有些“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在他信任你的时候,给好处也绝对不会手软。

比如年羹尧,一个辅佐恂郡王胤祯打赢西北之战的功劳,先帝当年是已经奖赏了年羹尧。但胤禛上位后,又拿这个理由足足赏了年羹尧两次,还将他旗籍抬到了汉军镶黄旗。

说句不好听的,年羹尧之后会那么膨胀,膨胀到明明知道胤禛要收拾他了,也依然半点不改行事,纯粹就是被胤禛自己给捧起来的。

外人看着这事牙酸的不行,可如果对象是自己,那就非常美滋滋呢,恨不得赏赐力度再大一些。

第二就是让胤禛更加重视和准噶尔部的战争,避免“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的大败,这一次失败,可算是把胤禛所有在军事上的进取心全部都给打没了,即便是后面重新打了回来,但胤禛后面依然把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内政上。

避免这一战的失败,能更多的保留大清元气外。

除此之外,中原人有个非常神奇的事情,从先秦时代到后面,但凡是能种地和有矿有利益的土地,那是无论如何想方设法都不会让其丢掉。

即便是某些王朝武将不行,甚至于割地赔款的事情都有,但收复的心却一直藏在中原人心里,等下一个盛世,必然将其收复。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要上层阶级的人意识到那地方有利益才行。

后世骂大清放弃北边那么多土地,实际上那些土地在大清都是不毛之地,一点利益都没有,驻扎反而花钱,分散兵力,自然割起地来一点也不心疼,反而觉得是甩掉包袱。

谁知道那些土地里埋藏了那么多东西呀!

这个时代在草原上的人又不认识铜矿石。

嗯,是真不认识。

铜矿石摆在没有相关知识的人面前,那就是一块绿色的石头,谁知道那能练成铜呀!

铜器可是黄色的,按照一般逻辑来说铜矿石难道不应该是黄色的吗?

只能说,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

绿宝石岭的地名,可被叫了几千年,就没有一个草原人发现这笔巨大的财富。

但对于入主中原的大清来说,只要证明草原上某个地方有巨大利益,只要利益足够巨大,那哪怕就是打成屎也绝对不会让。

至少现在的大清不会让,又不是王朝末期,怎么打都打不赢的时候,到了那种时候,自然是不让也得让。

不让的话,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大的利益,这领头的必须要是宗室里懂军事的人。

上辈子胤禛出兵攻打准噶尔部,可能的确是受到了年羹尧的影响,觉得对方是一盘菜,也或许是为了争一口气,结果派了岳钟琪和傅尔丹当大将军,负责这次征战。

虽说军中也的确有宗室随军,但却不是领头羊,都是些类似于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战争这事真不是随便一个人指挥都能打赢的。

岳钟琪和傅尔丹的确有本事,康熙末年他们跟着恂郡王胤祯打赢了,后面跟着年羹尧也打赢了,看上去这两人挺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