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八百多识字农汉

不过,能在大旱天气中,还能长出这么大的个头,朱子安也有些满足。

只要接下来的一个月,可以风调雨顺,雨水充沛。

按照良田中的土地肥力,朱子安感觉这些甘薯,再长大两倍,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种些猜测,虽然很有事实依据。

但是,在朱子安还是没有对朱标说这些。

……

皇宫。

“户部,城外那些良田的损失,统计出来没有?”

御书房内,朱元璋一边批阅着手中的奏章,一边随口,对着下面的户部尚书杨思义问道。

不过,看朱元璋那随意的神情,并没真想杨思义,可以回答出这个问题。

却是没想到,杨思义竟然想都没想,便是直接拱手,行礼道:“回皇上,臣都已经统计出来了。”

“嗯?”

听罢,朱元璋手中动作微微一顿,反应过来后,便是连忙抬起头,看向这杨思义。

“快说,这一场大旱灾下来,城外良田中的庄稼,都旱死了多少?”

“回皇上,差不多旱死了七成左右!”

杨思义眼中闪过一丝痛惜,连忙拱手说道:“皇上,根据臣与户部一众官员统计,现在南京城外,一共有十万亩上等良田。但是,这一场大旱灾下来,每一块良田上,至少有七成庄稼,都旱枯萎。

至于剩下的那三成庄稼,也至少因为靠近沟渠,每天都有佃户浇水,这才能存活下来。但是,在这三成庄稼中,有一半庄稼,也是半死不活,幸好有这场大雨,等其再缓上几天后,便可以恢复过来!”

“还有三成?”

听罢,朱元璋一脸惊喜。

“回皇上,正是!”

杨思义连忙拱手回道。

“恭喜皇上!”“恭喜皇上!”“这么长时间大旱,竟然还有三成庄稼,存活了下来,真是天佑我大明!”

李善长与刘伯温等大臣,听后,也都满脸喜色。

这种长达一个多月,快两个月一滴雨不下,还暴晒的大旱天灾下。他们都已经准备好,那些良田中的庄稼,全部都会旱死。

就算是有挖掘的沟渠,他们心中,也只是希望,可以有一成的庄稼,能活下来便是不错了。

没想到,竟然直接活下来三成。

随后,想到杨思义呈报的数据,李善长眼中便是又闪过一丝疑惑,不由的微微朝着单安仁拱了下手,道:“杨大人,恕本官多疑。”

“只是,此事有些地方,本官实在是有些想不通。城外十万多亩良田,而你们户部,在南京城,最多才有不到一百名官员。不知,这么多的田地下,就算户部每一个官员,都在城外一块良田一块良田的检查,一天半的时日,也检查不出来吧。”

“相国这便是有些多虑了!”

杨思义轻轻一笑,回了一礼。

“回皇上,相国,诸位大人,虽然我户部只有不到一百多个官员。但是,在户部与工部下面,还有八百多位识字的农汉。这么多识字农汉,紧促下,一天也可以跑遍城外所有良田。”

随后,还未等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说话,眼中闪过一丝傲然,继续说道:“而且,早在还未下雨之前,户部一众官员,便带着那些农汉们,时刻计数着城外农田庄稼的变化。因此,下雨过后,户部官员与那些农汉们,仅仅只是在城外,各个田地中,转一圈下来,便可以知道,还有多少庄稼,还存活着!”

“八百多识字农汉?”

听后,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人,直接将那田地庄稼之事,抛在脑后,满脸惊叹,紧紧盯着杨思义。

这个年代,只要识字,便都是紧缺的人才。

更加别说没,还都是识字的农汉。

这种人才,没放出去一个,都是各地府衙争抢的人才。

虽然没有功名。

但是,现在这会,也还没有科举考试,还都是处于举荐取仕的方法。

只要那八百多名农汉,品行不错,能力也不错,大明官吏阶层,又可以垒实一层。

想着,朱元璋与李善长两人,看向杨思义的眼光中,便不由的冒着亮光。

“皇上,李相国,不知有什么问题吗……”

还从未有过,被朱元璋与李善长两人,这么紧盯的经历,杨思义一个大老爷们,感觉自己皮肤不由的有些发麻。

“杨大人,你可知罪?”

突然,李善长瞪着眼睛,冲着杨思义,恶狠狠说道。

“啊?”

杨思义一惊,心中一谎,连忙问道:“敢问相国大人,下官何罪之有?”

“杨大人,身为户部尚书,你也知道,我大明多么的缺乏那些有才干的官吏。而你户部之下,竟然悄悄私藏了八百多名识字的农汉,都不向皇上禀报,这还不是重罪?”

李善长一脸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