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在场聚集的中老年们,象征着华夏各行各业最高的研究水平,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各个领域的权威研究者,此刻都聚集在这里,为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破译华夏领地的源石所在地。

他们受到龙钺的邀请,故而有此一聚。

他们这些人,有不少是杜鸿文的旧友,刚集合那会,根本就没人在那里研究源石分布模型,而是集中火力,抨击着杜鸿文的不负责,不靠谱,不厚道。

杜鸿文能怎么办?他本就理亏,只能虚心受着。

当然,这种口头讨伐并未持续多久,很快,他们就投入到了各自的工作当中,先各自研究,而后头脑风暴。

现在,就是他们头脑风暴的时刻。

他们从各自的领域,推敲出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很遗憾,行动组并未从他们的定位中找到线索。

有趣的是,在他们讨论地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一个头发半秃的老头,正静静地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悠哉地喝着茶。

这是历史领域的绝对权威,万康平。

“喂,老万,你一个人在那边卖什么关子呢?”杜鸿文注意到了万康平的格格不入,在一次失败的头脑风暴之后,主动开口问道。

“哈哈哈,老万估计是还没摸着门路吧!他是历史领域的,对于定位推理这一方面可不擅长。”一名同样年纪不小的老头大笑了几声,笑容太深,脸上挤出了一片褶子。

没有讽刺的意思,纯粹是熟人间的玩笑。

万康平闻言,总算是站起身,绿豆大的小眼睛斜了说话的人一眼,脑袋高高扬起,冷哼道:“老李头,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抛去历史文化因素的猜测,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这架势,俨然一副发现了什么的样子。

“得得得,你就别卖关子了,咱能拿事实说话吗?有啥重大发现就赶紧儿说!”被唤做老李头的老人摆了摆手,一副没耐心听他废话的样子。

“哼,你们拿模型推理方位,确实能得出大致定位,但是他们口中的源石,在历史演变中究竟发生过什么,你们却完全不去考虑,未免太过天真。”

万康平冷嘲热讽了他们几句,过了一把历史学翻盘的爽瘾,才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之下,缓缓道出了他的看法,“如果华夏有两颗源石,结合华夏的历史事件以及你们推测的方位,我心中大致有两个猜测。”

“第一,秦朝时期的陨石坠落,第二,东北的两次陨石坠落事件……”万康平小小的眼睛中闪烁着精光,颇为激动地将他对于源石的猜测缓缓道来。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那次陨石坠落事件的记载是——“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部,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现今学术界认为,那些字是后世反对秦朝的人刻上去的。

但是这件事情中存有一处疑点,那些反对秦朝的人究竟是如何知道石头降落的地点的,而且,天外来石,真的能将字刻上去吗?

这颗陨石究竟是何材质无从考证,但它既是从星外而来,能够穿过大气层而完好无损,就说明它的坚韧程度,绝对达成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程度,那么,那个时期,尚未掌握高精良技术的人们,究竟是如何刻字于其上的?

如今石头销毁,似乎已经无从取证。

但是同样的问题来了,星外飞石,若是降落地面时仍然保持完整,那么它的坚韧程度,以当初的技术水平,要如何销毁?

最大的可能,那颗记载中被销毁的石头,是假的。

真正的天外飞石,去向不明。

万康平觉得,这颗去向不明的石头,或许就是两颗源石中的其中之一。

至于另一颗……

1909年,东北JL,降落了一场历史罕见的陨石雨,它在落地时在地面上砸出了2米多的大坑,周围飞溅起的泥石有数十米高。

1976年,同样是东北JL,一颗火红巨石从天而降,落地时碎裂成无数小块,其中最大的一颗达一千七百余公斤,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天降陨石,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竟然会在时隔几十年后,在同样的地方,发生陨石降落。

这种巧合,实在是诡异到了极致。

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在JL境内吸引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