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出将入相

唐宋时,草拟诏书的是翰林学士,甚至还特设翰林学士承旨,而到了明朝,因废丞相,国事繁杂,皇帝处置不过来,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从翰林官内选人充之,为皇帝私人秘书,定为五品。

内阁以低秩摄高职,防止翰林弄权。

永乐起,内阁权渐重,到宣德时已经上升为,至成化弘治之际,已经成为朝廷代表。

永乐初设内阁时,其实皇帝牢牢握着决策权,只是给内阁议政权,而六部握有行政权,地方三司,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最初是从翰林出来的,所以就算到了明末时,内阁大学士们,依然还在翰林院有自己的办公桌,哪怕他们从不去那里办公,依然留有一席之地。

内阁出于翰林院,但几乎尽夺翰林之权。

比如草拟诏书,原本就是翰林学士的职责,但后来都归于内阁。

不过要真说起来,翰林草诏是从唐代起,而唐代最开始草诏之权是归中书舍人的,后来唐朝皇帝设翰林学士草拟内诏,中书会人草外诏,以分权。

慢慢的,翰林学士尽掌草诏大权。

而到明代,却又由内阁夺翰林草诏之权。

据说在唐宋时,大除拜时,翰林院还要锁院,宋代皇帝还要亲御内东门小殿。

当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皇城所有消息灵通的人,就会明白有大事发生。

·······

蓬来宫中。

因为这次是涉及直接换阁,所以皇帝没让内阁大学士草诏,而是让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徐石麒负责草拟封拜诏书。

第一封是内阁换届诏书,第二封是首辅宋之普去相外任诏书。

宋之普加封宋国公,仍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散官,授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赐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赐永业田一千亩,台湾赐地三千亩。

然后便是拜文安之为首辅的诏书。

徐石麒一把年纪,七十一岁了,但学贯经史,尤熟悉朝章国故,见闻博洽。历任过刑部、礼部、吏部尚书。

不过他却也是文安之、张国维同榜进士。

提着笔给老同年写大拜封诏书,徐石麒也不由的激动万分,想当初他归隐家乡嘉兴,还打算投环自尽,谁又能想到,还能看到大明中兴之日呢。

翰林学士兼衔的大臣不少,不过此时皇帝口授谕指,徐石麒草拟。

去相、拜相,对皇帝而言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对负责草诏的徐石麒来说,却必须得写出水平来,这诏书不仅要宣告天下,还要收录国史,必须得显出水平。

他打起精神,磨好墨,展开宣纸,开始凝神构思腹稿。

这一刻,彷佛又回到天启二年,他在北京贡院参加会试时的状态。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跟二十多岁的文安之等比起来,年纪大了一截,不过也还不算老。

如今转眼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两鬓霜染。

很快,他腹稿拟定,然后提笔蘸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篇拜相诏文迅速草就。

······

东城。

文安之的五个儿子都赶了回来。

第一道诏书宫门宣读后,文安之等也是第一时间收到家丁回报。

“想不到内阁还会彻底换届,六位殿阁大学士,六位协办大学士,文渊阁一下子全换了人,搁以前不敢想象啊。”文秉感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