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皇帝一直细细看着胤禩的神情,见他眉头皱起最后松开,最后目光坚定了起来,便开口道:“你如何看?”

胤禩知道老爷子这次怕是要对自己下决心了,只是他别无选择,眼下的情形,他可以为胤祯求情圆和,但却不能落井下石,那并不符合他的一贯作为。义正言辞的话,让老三或是胤禛来说更为妥帖。

于是胤禩回道:“回阿玛的话,十四弟的手段虽说激进些,但依儿臣看来,却是其情可免。西北苦寒,十四弟为了战前激励军士行次非常之举亦是不得已,舍小义而全大利。当年周公平定察哈尔叛乱之时,军情紧迫,也曾纵容兵士烧杀抢掠,听说朝中也是弹劾之声载道,称周公残暴不仁,但今日看来,周公确是大清之祥将,更是为我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皇帝面色平和,微微颔首,似是认可了胤禩的话。

事实上,同样的折子皇帝已经让诚亲王与雍亲王都看过,也分别私下考校过。如他所料,老三更多是以仁义之名为论,引经据典抨击胤祯不必要的纵兵行凶。而老四一方面也认为此举不妥,其请虽可勉,然今日不比早年刚入关之时,如今安抚民心尤为重要,为了朝廷威信,也不得不杀一批为首的兵士,以安抚西北民心。

如今胤禩的回答与他料想的一般,那么他想,他是时候可以下定决心了。

第118章 幽会

在皇帝看来,胤禩具备了一个皇帝应该有的素质与能力,但也有他无法跨越的障碍。

到了这个时候,出身反而并非最关键的,胤禛的生母也不过是包衣出身,而胤祉的生母也只是庶妃出身,因此出身低微更多的是一个借口。

皇帝在意的,是胤禩过于软和的性子,以及他四通八达的人脉。这两项特点,在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个儿子最大的优势,但如今却成为他前进一步时无法搬动的畔脚石。作为一个帝王,礼贤下士令万人臣服固然重要,但过于心慈手软却让他容易被私情牵绊,无法做到令行禁止。

也许是因为皇帝老了,他总是想起早年斗鳌拜、撤三番时的步步艰难。因此他觉得,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决心似铁的继任者,一个无论在何种困境中,也会坚持自己原则的人。

这个人需要有一颗冷酷的心,在必要的时候,懂得牺牲无辜的人,以成就大业。

因此,他需要用胤祯的事最后一次考校胤禩,帮助自己下定决心。

……

皇帝微服去了廉郡王府之后没几天,风头正劲的大将军王终于带着名贵的长白山野生人参与各种藏药登门造访。

近半年不见,胤祯如今正是意气风发的摸样,眉梢眼角都带着张扬与肆意,比之当年的大阿哥有过之而无不及。

半年的军旅生涯,更是在这个年轻皇子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华,首战告捷的事实让众多被雍亲王拒之门外的投机客看到了新的希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