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太子归来

黄太吉,这个满清的奠基者,联合蒙汉,壮大满清,对明做战,几无一败的心头大患,终于是死了,归于了尘土,想到此,朱慈烺忍不住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只觉得心里的那一块大石头,可算是安安稳稳地落霖了。

虽然多尔衮也不是好对付的,但比起狡诈的黄太吉,多尔衮的手腕,总是少一些的。

最重要的是,黄太吉死后,建虏表面的团结被打破了,不管是豪格继位,多尔衮继位,或者是像真实历史那样,由黄太吉的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继位,建虏内部的矛盾,一时是无法平息的,除非大明再影甲申之变”和吴三桂的请清兵入关,否则,建虏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入主中原了。

而此次入塞劫掠失败,建虏元气大伤,蒙古人马也损失不少,大明边境,或能有一到两年的安稳了。

确定了黄太吉身死的重大消息之后,朱慈烺不再担心建虏是伪退,他率兵继续追击,先后在蓟州和永平府,和建虏发生了两场战斗。蓟州战果不大,但永平府之战,却击溃了不甘心空手出关,试图劫掠永平府的两万蒙古兵,斩杀两千骑,又给了蒙古人沉重一击。

而就在此战中,一个骁将进入了朱慈烺的视线,那就是明末清初,被人称为当代吕奉先,又号“马鹞子”的王辅臣。

顺义之战中,王辅臣就因为其勇猛的表现,被朝廷嘉奖,永平府之战中,太子殿下亲临,王辅臣更是拼命表现,乱军之中,他手中一杆长刀,左突右冲,无人能挡,令朱慈烺第一次领略到了,掌中刀,胯下马,明末汉融一猛将的风采。

作为一个想要逆转历史的穿越者,遇上王辅臣这样的猛将,肯定是必须收服的,不管王辅臣是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是一个三心二意,翻脸不认人,对谁也不忠心的三姓家奴,但朱慈烺相信,只要将他收在身边,真诚以待,悉心教导,令其知道忠义,就不信王辅臣愿意做一个叛贼。

另有史书记载:王辅臣为人,恭以事上,信以处友,宽以待人,而严以御下,然有功必赏,虽严,士亦乐为之用。

从后一句看,王辅臣俨然就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啊。

“王辅臣,本宫欲招你入武襄左卫,为本宫的亲卫,你可愿意?”战斗结束,朱慈烺亲自召见王辅臣,先予以重赏,然后欲将其收入麾下。

王辅臣大喜,他只是佣人之子,在明末的饥荒乱世里,仗着一身武力,漂泊谋生,对他来,谁给他饭食,谁给他荣华,谁就是他忠心的主子,反之,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而若论下的尊贵,最能给他荣华富贵的人,除帘今皇上,怕就是眼前的太子殿下了,得太子殿下的垂青,他如何能不喜?

“臣愿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王辅臣大声。

朱慈烺微笑点头。

像王辅臣这样的人,在没有确定他的心志之前,绝对不能重用,以免惹出大祸,留在身边,一边用忠义教导他,一边培养相互间的感情,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等时机到了,再放他出去,到外面独领一军。

收服王辅臣的同时,朱慈烺对大同总兵姜镶也分外留意。

历史上,李自成的大军逼近京师,因为在山西宁武关前损兵折将,被周遇吉的死战打怕了,李自成本已经有退缩返回西安、整顿兵马之意,但就在此时此刻,姜镶的降表却送到了,这大大鼓舞了李自成,原来我的名声已经这么大,连堂堂大同总兵,都主动投降于我了!于是他领兵继续向京师前进,最终造成了甲申之变,改变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

如果姜镶不那么积极,只是观望,哪怕是李自成兵临大同城下再投降,甲申之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姜镶之祸,甚矣。

姜镶虽然是大明将门世家出身,但其心中毫无忠义,只为个人利益打算,闯来了降闯,清来了降清,膝盖软趴趴,是人就可以跪。

这样的人,朱慈烺心中厌恶。

但就实务来,姜镶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带兵还是有一套的,顺治六年,他在大同反正之时,面对多尔衮统领的十万大军,坚守半年,令多尔衮束手无策,最后多尔衮本人也病死在大同城下。由此可知,姜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对姜镶这样的人,用肯定是要用的,但不能重用,朱慈烺想着,找机会,还是要把姜镶从大同总兵的位置上换下来,虽然松锦之战中,大同兵精锐尽失,但大同镇是大明九边重镇,为京师西面的门户,境内民风彪悍,又临着蒙古,青壮年多会骑马,有不错的兵源,这样的地方,交给姜镶这样三心二意,没有忠义的总兵,朱慈烺是不放心的。

王辅臣和姜镶,一个观察,一个保留使用,而对于宣府总兵周遇吉,朱慈烺却是毫无保留,一心一意要重的,顺义之战时,宣府骑兵损失惨重,几乎是全军覆没,因此在分配缴获的蒙古战马时,朱慈烺给宣府镇多分派了两百战马,甲胄辎重,更是不吝给予。

周遇吉不善言语,对太子殿下只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