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吉笑道:“范学士果然强闻博记。”马鞭向对面一指,脸色肃然的说道:“如果朕所料不错,明军必然在河的那一边挖掘壕沟,设置障碍,甚至修建了堡子,并将能调动的所有兵马都聚集了在了河岸一线,说不得还会有巡逻的小船,以阻挡我大清过河,一如当年的北宋。范学士以为,明军能成功否?”
“必败!”范文程坚定得说出两个字。
“为何?”黄太吉笑。
“守江必守淮,”范文程说道:“明国将运河当成长江一样来防守,但运河却没有长江的条件,尤其是不具备守江必守淮这五个字,所谓的守江必守淮,乃是自古以来,长江防守的不二法则,必在长江之前有所缓冲,南军才能坚守长江,这其中,淮河流域的襄阳、庐州(合肥)、淮安、扬州是四个关键,一旦这四个地方有一处失守,南军就无法保证长江江防的安全,而只要这四地不失,北军就难以对长江构成威胁。”
“如今运河之东的缓冲之地,唯有香河一处,其他各地的明军,皆已经撤退,即便香河将襄阳、扬州集于一身,也难以对我大清形成羁绊,再者,运河不是长江,水流平缓,造木筏就可以过河,因此,明军想要用一条运河,阻挡我大军的脚步,理论上是难以成功的。不过……”
黄天吉脸色严肃:“不过什么……”
“不过臣以为,我大清不善水战,明国又将所有船只都收走,于对岸拒守,七八丈的河面,争渡并非容易,非到最后,我大清还是要避免强渡运河……”范文程欲言又止。
但黄太吉却明白他的意思--运河虽然可以强渡,但就现在的情势看,明军在对岸已经严阵以待,鹿角拒马,各种阻碍一应俱全,大清如果强渡关山,必然会遭受不小的损失,而大清和当年的辽国有所不同,辽国当年的国力人口虽然和北宋有不小的差距,但就其可以动用的兵力来说,却没有国力差距那么大,北宋可在边疆动员五十万,辽国也可以动员三十万,双方国力在三七,最差也是二八比,辽国即便是有十万大军的覆没,也尤可以支持,但大清和明国的国力和兵力,却是相差甚远,大清这一次征明,算上蒙古八旗,一共十七万,已经是国力民力的最大极限了,如果有所损伤,不需要多,哪怕只有两到三万,对大清来说,都是极大的、短时间难以恢复的伤害,如果是十万,那就是灭国的危机----如果明国在河岸边的工事足够坚固,如果大清不讲策略,一味在不擅长的水战里强渡,最后损失两到三万人,并非不可能。
这应该也是明太子所想,明知道运河不能百分百的挡住建虏,但却也要在运河坚守,哪怕最后运河失守了,只要磨去了建虏的锐气,暂缓了建虏的兵锋,给建虏造成了一定的伤亡,运河之西的百姓得以撤退,等建虏杀到第三道防线,也就是河间府时,怕也是强弩之末了。
如果建虏害怕牺牲,在运河之边久久不动,想要等到冬季十二月运河冰封,对明太子来说,依然是达到了战略目的。
——————————最近订阅下降的厉害,不得不重启防盗版,写作不易,谋生更不易,个中不便,望大家谅解,正式内容请十五分钟后刷新,如果是半夜,请凌晨刷新,对造成的不便,再次表示深深的歉意。
太子处置刘泽清,未修改版。
王永吉额头有汗:“回殿下,他二人都在,不过是不是回到官署再问讯他们?大街之上,不宜久留啊殿下。”
“张胜,姚文昌!”
朱慈烺立刻叫出两位指挥使对质。
两人都是满头大汗,跪在太子面前如同是洗澡。
“听好了,本宫只问一次,但有一字虚言,必严惩不贷。李青山冒功,究竟怎么回事?”朱慈烺俯视他们,冷冷问。
张胜,姚文昌虽然是刘泽清的死党,但在带天出征的太子面前,却也不敢撒谎,不然就是“欺君”之罪,何况当日知道真相的人极多,他们不说,自有他人会说,于是两人不敢隐瞒,一五一十的将当日真相说了出来。当日,李泽清带兵围攻梁山,不想却走了李青山,刘泽清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勾结军中将领,将李浩然生擒李青山的功劳掠为己功。
不过张胜和姚文昌却竭力撇清跟李浩然之死的关系。
当两人自白时,同样跪在地上的刘泽清面无死灰,他知道,自己今日肯定是逃不过了。这个总兵,肯定是丢了,幸好李浩然之死他做的漂亮,只要他咬死不承认,太子找不到证据,最多就是罢职,等过了这个风口,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到了太子身边小声而报,却是中军官佟定方。
原来精武营两个把总队已经悄无声音将刘泽清的五百亲兵堵在了城门口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如果刘泽清的亲兵队胆敢作乱,立刻就可以绞杀。
一切安排妥当,朱慈烺冷冷看向刘泽清。
“刘泽清,你知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