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马绍瑜和袁枢宿在宁远城中,终于是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但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链却夜不能寐,他急于想要将高文采传来的消息,告知太子殿下,于是第二天天不亮,他就一人三马出了宁远,急急返回关内了。
马绍瑜和袁枢上午离开,回京师复命,而就在他们离开后不久,兵部武库司郎中成德就带着兵部的命令赶到了宁远:吴三桂立刻整兵,率军入关,进行操演!
接到命令,辽东巡抚黎玉田非常吃惊,眼下已经是九月,建虏随时都可能会进犯宁远,加上建虏锦州换了守将,以多尔衮好战的脾气,今冬必然会有动作,这个时候不增兵宁远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抽调宁远的精锐骑兵入关,进行什么操演?而且还是由吴三桂亲自领军,那宁远的防务,不就危急了吗?
朝廷这是干什么?
最初之时,黎玉田是反对的。
不过成德带来的不止有兵部的命令,还有崇祯帝的一道密旨,他不敢不从,加上对于宁远的防务,吴三桂也早有安排,留下了副将杨坤和一干擅长步战守城的将领,步兵一个没有带,入关的全是骑兵,而从吴三桂“摩拳擦掌”的表情看,吴三桂显然是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情报的,无奈,黎玉田最后只能同意。
不过在给朝廷的奏疏中,他还是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担心。
黎玉田隐约的已经猜出,宁远的大动静,吴三桂的入关,可能都是太子的战略谋划,这应该也是今年皇太子亲到宁远,并和吴三桂深夜密谈的原因。因此他措辞很是谨慎。
从解围开封,到击退建虏入塞,太子殿下的战略目光和军事谋略,已经是得到了证明,从崇祯帝到下面的普通官员,都已经将太子视为了洪承畴之后统兵的最佳人选,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对吴三桂被调入关很是不满,黎玉田也不敢公开反对,只能小心的说出自己的担忧,以作为宁远真的遇上了危机,他被朝廷降罪责罚的托词。
和黎玉田相反,接到命令后,宁远总兵吴三桂立刻就动了起来,召集众将,分配防务,准备率领最精锐的三千五百名宁远骑兵秘密入关。
对于入关操演的详情,除了吴三桂本人,他手下的将领连同辽东巡抚黎玉田都是不知道的,因此和黎玉田一样,他手下的将领也颇有惊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要进关?
吴三桂不解释,只严令执行。
何止黎玉田?辽东督师范志完对兵部抽调宁远和山海关的精锐骑兵,入关操练,心中也是十分不满,谁都知道,宁远依仗的是吴三桂,山海关依仗的是马科,现在朝廷将这两人连同他们麾下的精锐骑兵调入关内,造成宁远山海关空虚,一旦建虏大兵来袭,那该如何是好啊?
出了问题,他这个辽东督师必然逃不了责任。
但同样的,他也隐隐猜出,这是太子的大战略,兵部既然敢下这个命令,想必陛下也已经是同意,因此最后他和黎玉田的选择一样,不敢公开反对,只能上疏朝廷,表达自己对宁远防线的担忧。
两个文臣,范志完黎玉田两人的反对,以及山海关和宁远当地军民的担忧,太子朱慈烺早有考虑,因此他早早就和兵部尚书冯元飚商议,并向崇祯帝讨了一道密旨,要求吴三桂和马科在带兵入关时,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即便是军中的将士,也不能让他们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一次秘密演训。
为此,冯元飚专门派了武库司郎中成德到宁远督办。
吴三桂和马科走后,黎玉田和范志完两人统兵坚守宁远和山海关,不论朝廷内外局势如何,都要做到不动如山。
朝廷命令如此,范志完和黎玉田只能遵从。
三天之后,九月初八,吴三桂安排完了宁远的防务,于当天夜里,率领三千五百名精锐骑兵,悄悄出城,入关前往秦皇岛……
第二天,锦州城。
自从祖大寿投降,交出锦州城之后,建虏不但完整接受了这座辽东要塞,缴获了城中大量的火炮火药,其中只巨型红夷大炮就有六门,是建虏历次战役中,缴获红夷大炮数量最多的一次,最重要的是,跟随祖大寿投降的有名有姓的总兵副将一共就有十几人,精兵近万,等于大明锦州的精锐,一夕之间,全部变成了建虏的兵马,现在建虏将这一万人分散打碎,揉到各个汉军旗之中,即补充了兵力,也防止了锦州守军的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