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指桑骂槐

不过他乐意当这杆枪。

太子的治国四策,废辽饷、革盐政他没有意见,但开厘金和追逮赋却是他万万不敢苟同的,尤其是追逮四策,在他看来就是一项穷凶极恶,斯文扫地的恶政,当日他不在朝堂,不然他一定会据理力争!

还有最近的漕米改海,太子明显就是在撬动祖制啊,未来等时机成熟了,一定会全面的漕运改海,不说海运的风险,只说漕河两岸十几万人的生计就是一个问题---郑三俊是安徽人,家就在漕河两岸,家乡人都靠漕运为生,因此对漕运改海尤其不喜。

因为追逮四策,在朝的御史言官都被遣出了京师,其中百分之九十是东林人,更有光时亨被廷仗,方士亮辞官,这一切都是因为皇太子啊,虽然郑三俊不敢对皇太子有什么埋怨,但对皇太子不知天下疾苦,肆意指点朝政的行为,心中颇为不满。

皇太子太顺了,适当让皇太子受一点挫折,对皇太子心性的磨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估计首辅周延儒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郑三俊不再犹豫,拿起笔来,在行文上写了一个驳。

吴昌时不动声色的看着,心中却不由不佩服首辅大人的神机妙算。

满朝文武,整个吏部都没有人愿意当这个坏人,也就郑三俊有这个胆量了。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郑三俊却是老骥伏枥不畏储。

驳了詹事府的行文,郑三俊意犹未尽,想了一想,决定写一份劝诫皇太子的奏疏……

朱慈烺并不知道自己成了老尚书的劝诫对象,整个上午他都在校场操兵,因为有老兵闹事和崇祯帝的责问,朱慈烺特别留意李国祯和吴襄两人的神情。

一切如常,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朱慈烺不想怀疑他们,只希望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