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铜权衡

哑舍 玄色 7204 字 3个月前

“哦?这比喻倒是新鲜。”胡亥挑了挑眉,有些好奇孙朔接下去会说什么。

“这枚铜权却和公子金印同等重量,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公平的,因为吾等都拥有着同样的生命,活在这个世上。”孙朔微笑道。

“这倒没错。”胡亥拿起面前的杯子喝了口水,“汝接下来不会要说,其实这还是不公平的吧?吾二人的地位不同什么的吧?”

孙朔低声说道:“公子,符玺令事曾经教导过您,这世间是有着公平的,只不过只有真正有权势的人说的话才是公平的。可是在臣看来,这世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就像臣一降生,就是为了当公子的内侍而生,而公子就是作为公子而降生。”

其实这个问题他也曾经考虑过很久,为什么他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服侍别人的?但时间久了,他也就看开了,既然命定如此,他为何还要纠结呢?更何况,他服侍的小公子也很好,他也很开心。

“就像这铜权,就算不是铜权,本质也是黄铜,不值一钱。而这公子金印,就算不铸造成金印,其本质也是黄金,天下间最尊贵的物事。”孙朔真心诚意地说道。

胡亥把玩着手中的公子金印良久,俊脸一沉,冷哼一声道:“汝费了这么多口舌,就是想让吾知道吾与皇兄之间的差距吗?吾注定就是这公子金印,而他则注定是那方传国玉玺和氏璧吗?”

孙朔低头埋首,默然无语。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不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真的不想再看到小公子这样痛苦下去了。幻想获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最后是否成功,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胡亥等不到回答,暴怒地挥袖而去,桌上的杯碟碗筷都被拂落在地,一片狼藉。

孙朔费力好久,才在草丛中找回那枚粗糙的铜权,小心翼翼地擦去上面的灰尘,珍而重之地收在袖中。

虽然白日里惹了自家小公子一肚子气,但孙朔却知道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少年是很容易讨好的。晚膳的时候,他还特意取出从旁人处搜刮来的金鸾刀让小公子品鉴,虽然小公子一脸不屑,但明显眼神已经不受控制了。他服侍了自家小公子这么久,自然知道他的软穴在哪里。喏,既然还是不高兴,那么就用下个手段。

孙朔还是像平常一样伺候着胡亥入睡,看到了案几上翻到最后一片的竹简,了然地卷起来藏在袖筒中,向外走去。

书简其实是很贵重的东西,自然,在皇宫中是算不得上什么贵重。但始皇帝不赐予小公子书简,但并不代表他当真一点书都看不了。作为万能内侍的孙朔会替他解决。

孙朔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他去直接找大公子扶苏借。

作为这宫里拥有的书简比始皇帝还多的大公子,当真是个很好的求助对象。而且大公子扶苏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第一次去的时候其实是硬着头皮开口的,可是那个温和的大公子一听是他弟弟想要看书,二话不说就替他挑了一卷书简。当年的他识字还不多,记不得那是什么书了,不过只记得小公子拿过去看的时候很满意,后来就成了私下的惯例。

他想,小公子一直是在心底默默仰慕着大公子的吧。

轻车熟路地避开皇宫中的守卫,孙朔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大公子扶苏的书房门外,手刚轻敲了一下,房门内就有人拉开了门扉,一个身穿宽袖绿袍明纬深衣的少年笑盈盈地开口道:“吾正和殿下说呢,差不多今晚汝该来了。”

孙朔连忙进了书房再行礼,这位少年看起来虽然年少,却是多年前在朝中赫赫有名的少年郎。十二岁的时候便被封为上卿,当时是可以比肩丞相的职位。而且他也并不属于宫内的内侍,是有官职在身的,所以称呼大公子为殿下。

只有内侍们才会遵循旧制,现在在这个帝国之中,可以尊称为公子的人已经变得极少,因为始皇帝已经扫平了六国,现在只有他的儿子才能被尊称为公子。

“孙朔见过大公子。”孙朔一转过身,便看到扶苏盘膝坐在案几后面埋首苦读,身旁的青玉五枝镫雁足灯烧得很旺,映得他的脸容越发温和,在他的轮廓上笼罩出一层明黄色的光晕,显得贵气逼人。

孙朔只看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自然在他的心里,大公子再好看,也比不过他亲手养大的小公子。他看那案几上堆得满满的书简,就知道大公子肯定有要事在忙,也并不多言语。从袖筒里取出要归还的书简交予一旁的少年,低垂着头笑道:“大人,这篇《金布律》小公子已经看完了。”

这话却引得在案几后沉思的扶苏回过神,他放下手中的书简,意外地轻笑道:“咦?亥儿已经看到《金布律》了?真是不错。”

孙朔与有荣焉,连忙低头禀报道:“小公子曾与臣说,《金布律》十五条中‘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这一条最好。”

身旁的少年呵呵一笑道:“哦?他说好?这条好在哪里?”

孙朔背后一层冷汗,他只是随口一承,哪里知道这一条好在哪里。胡亥念书也不会找他讨论,他只是在听着他私下唠叨的时候,死记硬背下来的。说起来,比起几年前他大字都不识几个,现在却能时不时拽出几句秦律,倒是长进了不少。

好在一向温柔的大公子为他解了围,岔开话题笑问道:“这次要借什么书?”

孙朔早就等着他这句话呢,连忙道:“听小公子讲,这次想要看《置吏律》。”

这回说话的并不是扶苏,而是一旁的少年,扶苏书房的书简他要比扶苏还熟。只是思索了片刻功夫,那少年便轻讶了一声道:“《置吏律》前几天被吾拿到暖阁中去了,此处并无。”

孙朔了然,想来这些天暖阁里的那些大人物们讨论的就是有关于《置吏律》的政事,自家小公子听得不太懂,自然琢磨着要看看。他一听这里并没有的这话,低垂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口中却依旧充满着感激之意地说道:“那真是打扰大公子了,随意再拿一卷书简借与臣下便可。”

那边的少年一听这话,便打算当真随手递给他一卷书简,可是大公子扶苏却轻笑道:“说到那《置吏律》,吾倒是有印象,就在暖阁左手第三个书堆最上面,吾今天刚翻过,应该还没有动地方。毕之,汝去取来吧。”

孙朔心下感动,知道大公子肯定知晓胡亥在暖阁外站岗的举动,也知道他要借《置吏律》的缘由。可是他倒真不敢劳烦一旁的少年,算起来对方可是上卿大人呢!所以他连忙把头弯得更低地说道:“不用劳烦大人,若是方便,臣自去取来便可。”

那少年估计也是没想替他跑一趟,毕竟从这里到暖阁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秋夜风凉露重,更是不愿出屋一步。只见那少年从腰间解下一把钥匙交给他,叮嘱他不要乱翻东西,若是遇到人,就说是大公子让他去取书的。

孙朔一一记下,其实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之前也有过胡亥指名要借的书简就在暖阁之中的时候。毕竟胡亥少爷没有人教导,只能听他们议政,自然就对他们谈话间用到的律法感兴趣,然后就会发生这样的借书反而要到暖阁中去取的事件。再者扶苏的书简很多都是从他的书房中到暖阁之中搬来搬去的,搬书简可是个力气活,他也没少被顺路叫去做苦力。毕竟他们这些被认为不识字的内侍,是很可靠的苦力。

接过暖阁的钥匙,孙朔便告退,趁着夜深便一路往暖阁而去。夜色深重,但对于他这种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内侍来说,只有月色便足以看清路途,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暖阁之外。透过窗户,可以看得到暖阁内散发着幽幽的蓝光。因为怕油烟呛人,还有怕失火会烧掉重要的政事书简,所以暖阁之中的照明并不是用的油灯,而是夜明珠。

孙朔绕到暖阁正门,正要掏出钥匙开锁,却发现门锁并没有在门闩之上。

孙朔一时间愣住了,就他所知,暖阁的钥匙只有始皇帝、大公子扶苏和符玺令事赵高三人有。大公子扶苏的那串钥匙现在就在他手中,那么暖阁之中不管是剩下的哪两个人,他都不能贸贸然进去。不过他冷静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暖阁外现在并无侍卫站岗,那么肯定就不是始皇帝在里面。

赵高怎么深更半夜来暖阁?孙朔的内心像是有一只猫在抓,好奇心让他痒得受不了。他知道在内宫之中,最要不得的就是好奇心,但他只考虑了片刻,便决定了下来。

他只看看,不说话不就得了?

因为经年累月在这里隐形站岗,孙朔对暖阁的环境无比熟悉,甚至知道在某处蹲下身便有个缝隙。他的小公子自然不肯撅着屁股摆出不雅的姿势,但对于他来说绝对毫无问题。在黑暗中准确地找到了那个缝隙,孙朔把眼睛对了上去,一下子就看到有人正坐在案几后面,翻看这案几上的书简。

在他的这个角度看不到那人的脸容,只能看到那招摇的赵武灵王武冠上面的两个青丝系绲双尾竖。

果然是符玺令事赵高。只不过,他深夜来这里做什么?孙朔下意识地觉得此人肯定在行鬼祟之事,他虽然能看到赵高手中书简上的字,却看不太清,只能隐约瞧见一些笔画。他屏住呼吸,看着那赵高盯着手中的书简,迟疑了片刻,便从怀里拿出一支通体白色的毛笔,沾了些许笔墨之后,便直接在书简上书写起来。

孙朔眨了眨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暖阁之中守卫并不严,就是因为书简难以修改,也很难从皇宫之中偷偷带出去。而现在他看到了赵高在做什么?他在修改书简!那支毛笔只要落下,便可以看到原本书简上的那些文字渐渐消失,然后又重新写上了一些文字。

这……他不是在做梦吗?孙朔偷偷捏了一把自己的大腿,很疼,如果是做梦早就应该被疼醒了。

赵高难道就是这么当符玺令事的?遇到不合意的政令,便可以任意修改?这也太夸张了吧?

孙朔镇定了一下,发觉赵高如此行事,肯定也不是一两天了,至今还没有人发觉,肯定是因为他修改的都不是什么重要的政令或者下臣呈上来的事务,所以才不起眼。

案几左右摆放的书简,孙朔知道左手的一摞是处理好的,右手边的是需要明日处理的。他紧盯着赵高,发现他果然对左手边的那一摞并没有理睬,只是翻找着右手边的那一摞,在迅速地修修改改之后,特意把一卷书简放在了最上面,之后才施施然地锁门离去。???

孙朔蹲在草丛里发呆了好半晌,才想起他出来的时间太久了,久到让大公子起疑就不好了。他拍了拍衣袍站起来,决定把这件事埋在心底。他是什么身份,说出去都不会有人信,更何况他敢肯定那书简上绝对没有篡改的痕迹,没有证据,光凭他的空口白话,谁能相信啊?

捏着冷汗,孙朔打开了暖阁的门,顺利地在一进门的左手第三堆找到了胡亥想要的《置吏律》。他刚要转身离去,目光就落到了案几右手边的那一堆书简上。

只是看一眼……看一眼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吧?

孙朔悄悄地走过去拿起那个书简,只见最上面写着《录图书》。这名字很熟悉,今天他来暖阁外面站岗的时候偶尔听到了一句,说是去海外求仙药的卢生求来的一本奇书。这本书需要经过九卿之首奉常大人的批示,始皇帝今日还在斥责奉常大人的速度不够快,没想到连夜送来了。

孙朔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简,只见打开之后就看到明晃晃的五个大字,一下子就把他震傻在当场。

“亡秦者胡也。”

五个字都很简单,他一看就看明白了,而且下面的注释也简单明了,奉常大人批注道:“疑小公子对社稷有妨,谏移宫居之。”

孙朔大惊,差点都拿不住手中的书简,险些滑落之后才惊醒过来。

下面的这一行批注,虽然极力模仿了奉常大人的笔迹,但赵高还是有教导过胡亥,孙朔见过他写的几部书简,虽然最后的“之”字已经极力克制,但最后的那一笔还是没忍住向上翘了少许。

这一定是赵高改过的批注!

赵高他做什么要对小公子下手?不想教他功课也用不着这样吧!

孙朔在心内燃起熊熊的火焰,胡亥的处境,本来就无比尴尬,若是再移出咸阳宫,没了始皇帝的宠爱,那么这些看人下菜碟的内侍们,就绝对不会给胡亥好脸色看。

一想到自己一手带大的小公子会从云端坠落到泥土中,孙朔的心就如同刀割般痛,他此时也顾不得自己之前绝不插手的决定。这有关于自家小公子的事情,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为了不打草惊蛇,孙朔把手中的书简按照原样放回案几右边最上面的地方,然后轻手轻脚地退出暖阁,落锁,远远地朝大公子的书房去了。

在他走后不久,一个修长的身影出现在暖阁的后面,对着某处露着光的缝隙看了许久,然后弯下腰来,从草丛之中摸出一个黑黝黝的物事。

“秦始皇二十六年?喏,这还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铜权……”毫无情绪起伏的话语幽幽地从黑暗中吐出,却微微带出些许笑意来。

孙朔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没精打采地往回走着。他昨夜赶去大公子的书房还钥匙,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详细细地和大公子说了一遍,恳请他想个办法。可是任他说破了嘴皮子,大公子都是一脸很为难的表情。

也是,这样无根无据的话,若不是亲眼所见,换别人跟他说,他也会当成是无稽之谈。

最后他没了办法,只能求大公子在始皇帝面前美言几句,看那少年上卿大人的眼神,显然是怪罪他偷看议政的书简。孙朔知道下次若是再想借书简,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不过也要首先确定小公子不会被移出咸阳宫,否则别说借书简了,能不能保持这样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未知数。

大公子彻夜办公,孙朔就在他的书房内跪了一夜,求他的恩典。直到天都亮了,他才因为要服侍胡亥起床,才不得不告辞。等进了小公子的寝殿,撩开重重的帷幔,才发现他的小公子已经穿戴整齐地站在窗前,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的花园。

孙朔有些感慨,随着年岁渐长,胡亥早已不赖床,再也不需要他像小时候那样哄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