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常胜戟

哑舍 玄色 5950 字 3个月前

谁也想不到这条看起来最艰难的伐魏战线,居然会如此干净利落地解决,而且秦军的伤亡也降到了最低点。反而是出兵前信誓旦旦二十万兵就能拿下楚国的李信,最初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随后却被楚国的项燕将军尾随三天三夜追击,最后秦军的两个军营都被攻破,七名都尉被杀,李信大败而逃。

秦王政得知了军报之后震怒,才亲自去频阳请王翦老将军重新出山,这才有了他们今日之行。只是不知为何秦王政要带着大公子扶苏和他一起,也许是让大公子说些他不好说的软话,毕竟大公子年纪还轻,没什么抹不开脸的。

绿袍少年把视线从车外的渠水农田上收了回来,这些天来因为一直忙着处理伐楚战线的残局,还有准备再次出兵的粮草武器,他们也没有找到时间来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也不知道大公子扶苏对水淹大梁一事,究竟是持何种态度。

动了动唇,绿袍少年觉得此时还不是谈这种话的时候,周围的侍卫离得都太近了,只好硬是按下心思。

一直沿着郑国渠往南,就到了频山。此处有一座秦厉公所建的宫室,因在频山之南,故名之频阳宫。而围着这座频阳宫发展起来的郡县,便谓之为频阳。

这里便是王翦老将军的家乡。频阳在几十年前还是属于比较贫瘠的郡县,左右都没有河流而过,直到郑国渠修到此处,才改善了颇多。又因为王翦成为上将军之后,出资为族中置办了不少田产,在频阳也形成了一片王氏宗族的聚集地。频阳乡民们今日一早就得到了秦王驾临的通知,故在道路两边列队迎接。

车队直接就开到了王翦所居的府邸前,王翦带着全家老小在门口迎接秦王政。等扶苏和绿袍少年下了车驾,秦王政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王翦往书房议事去了。

王家派出王翦的族弟接待扶苏,也不算慢待这位大公子殿下。安排他们到偏厅休息,上了点心和汤羹,就体贴地离去。扶苏估摸着自家父王在王翦面前的低姿态,也不好让别人看见,就算是儿子也一样。若是一切顺利,说不定就没他什么事了,如果不顺利才轮到他出场。不过扶苏觉得自家父王真是有些多虑了,王翦老将军一心为国,理应不会推拒的。

所以扶苏心安理得地吃着点心喝着温热香甜的汤羹,还不忘问自家小侍读:“王离那家伙呢?怎么刚才在门口没看到?不是说被王老将军带回频阳操练了吗?”

“他随王大将军去伐魏了。”绿袍少年解释道,初临战场的王离其实并无军职,秦国的一切军功都是需要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所以扶苏不知道一个小兵的去向也是很正常的,绿袍少年也觉得特意跟他汇报有些奇怪,索性也就一直没讲。

扶苏闻言失笑,放下手中的汤碗:“那他也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失望了,大梁城这种情况,他的军功倒也无从赚起。”

“他说他已经去与驻扎在楚地的蒙恬将军会和,等王老将军出战后一起参加伐楚之战。”绿袍少年想起在信中王离所说的没参加到真正战争的抱怨,脸上就不禁带了些许笑容。他平日里脸上挂着的笑容都是经过无数次微调的,就像是在脸上覆了一层假面具,此时的笑容倒是难得地带出了几分真心。

旁人也许是分不清楚,但与之朝夕相处好几年的扶苏一眼就看了出来,不由自主地眯了眯那双遗传自秦王政的鹰目。他用手指摩挲着面前的汤碗边缘,拉长了声音意味深长地问道:“哦?你们互通书信?”

“同战报一起送到的。”绿袍少年倒是不甚在意,只是一张帛书而已,这点特权王家还是有的。

“连王离都笃定自己爷爷会出山伐楚,王上今日不会白来一趟。”

扶苏略略挑了挑眉,他倒是没想到自家小侍读和王家的嫡孙居然私下还有书信往来?他们不是从一开始见面就势如水火吗?

绿袍少年没想到自家殿下关注的重点完全跑偏,不过见周围没有外人在,就想旁敲侧击一下扶苏关于水淹大梁之计的看法。他一直没跟扶苏坦白此事是他所献的计策,也是因为怕被对方呵斥手段残忍。但此事虽然他想得透彻,可实际上却一直纠结在心间,让他辗转反侧,如果政见不同,以后的矛盾肯定会越来越多,他做事也会束手束脚。而此事正好是试探对方底线的一块敲门砖。

扶苏也是想要好好问问自家小侍读何时与王家小子关系那么好了,只是两人都还未开口,外面就来人敲门说王老将军有请。

居然还真来请人了?秦王没有说服王老将军吗?为何这么快?不多努力努力吗?

绿袍少年本想留在偏厅等候,可来人却说老将军有请甘上卿也同去。

两人对视了一眼,满腹疑问地进了正厅。一见厅内一君一臣脸上的表情,就知道正事肯定是都谈妥了。坐在主位上的秦王政带着一脸轻松的笑意,卸下了在咸阳宫时的威严,看起来倒是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这世间已经很少能有人让他如此放下戒心,而王翦正是少有的几人之一。

秦国年迈的上将军陪坐在客位,王家都是正宗的西秦子弟,身材高大魁梧,王翦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坐姿挺拔,随时都能披挂上阵。果然说什么谢病而归,都只是借口罢了。

扶苏恭恭敬敬地朝父王和王老将军见礼,才刚直起身,就听秦王政跟王翦笑问道:“将军知寡人来,便说要见甘上卿,如今已经见矣,可否为寡人解惑?”

扶苏这才知道他实际上是沾了自家小侍读的光,讶异地抬起头。

而站在他身后的少年上卿却直觉事情不妙,王翦和他有什么交集?绝对就是那条锦囊妙计!

果然,王翦气定神闲地开口道:“禀王上,伐魏的军功还有甘上卿一份,那水淹大梁之计,正是他送与孙儿王离的。”

不敢抬起头的少年上卿,立刻就感觉到身侧扶苏投射过来的目光,但他已经无暇顾及。

王翦真不愧是老谋深算,他心底的那些小心思,在对方面前简直就是形同透明。他本想让王家不动声色地欠他一个天大的人情,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连本带利地讨回来,结果反而弄巧成拙。王翦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在秦王面前把这件事坦坦荡荡地摊开来,既扫除了未来的后患,也继续赢得了秦王的信任。

“哦?”秦王意味不明地发出了一个单音,却让人听不出来他的喜怒。

少年上卿倒是不怎么担心秦王政多心,反正他就是扶苏的侍读,不为扶苏着想又为谁呢?当初秦王政派他到扶苏身边,不也就是为了如此吗?令他忐忑不安的,是扶苏的想法。

这简直就是最坏的情况了。

若是如此,还不如早就和扶苏说此事,也总比他从别人口中知道要好。

只是现今他却无暇顾及扶苏的反应,连忙应对秦王的疑问,恭敬而又谨慎地措辞道:“只是闲时看书所思,不敢直接劳烦王大将军。”其实他说得客气,若是他把这计策当时就递给王贲,后者肯定会嗤之以鼻。最后这个结果,也是因为各方博弈,王贲无奈之下最好的选择。

王翦也知晓此点,他的目的不过就是把双方私底下的交往给摆到台面上,是做给秦王看的。他也不愿平白得罪这位少年上卿,所以当下和煦地笑道:“有功就要行赏,老夫这是不想上卿一片苦心被埋没。”

少年上卿的唇角抽搐了两下,王翦说的理由太冠冕堂皇了,他实在是无从指责,只能做谦逊状,和这位王老将军互相客气吹捧了两句。这王老将军圆滑至极,他甚至可以推测得到,王翦这回做足了姿态,下一步肯定是要自污以求秦王绝对的信任了。

直到秦王政随口下了封赏旨意,才允了两人离开,想必还有什么话需要和王翦私下说。

一出了正厅,少年上卿就觉得不好,大公子在前面走得飞快,他甚至需要小跑才能跟得上。此时他也不管丢不丢人了,直接抓住了扶苏的袍袖,纠结地解释道:“不是我不想说,是……是实在……总是开不了口。”

扶苏并没有说什么,拽回了袍角,但脚步却放慢了许多。

绿袍少年一路心烦意乱地跟随着扶苏走回偏厅,脑海里推衍着各种有可能的后果,越想脸色就越难看。虽然他以前还想着要离开扶苏,另投明主。但这么几年相处下来,他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大公子,实际上就是他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他肯费尽一切心思的原因,他是真的想要辅佐扶苏登上那尊王座。

眉头越锁越紧,却忽然感到一点温热按在了他的眉心,绿袍少年讶然抬头,发现扶苏正伸出手指抚平了他眉间的褶皱,面上全是复杂难辨的表情。

“该生气的不应该是我才对吗?”扶苏看着自家小侍读难得皱起来的脸,收起了眼中一闪而过的笑意,肃容道,“毕之,我感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听到了感谢之语,绿袍少年的表情却并未轻松,反而越发凝重了下去。这是在总结陈词?马上就要他收拾走人?又或者怕他去别的兄弟那,直接派他到其他地方,不得接触机要事务?

毕竟没有人能忍受属下自作主张,而且……而且据说水淹大梁之时,大梁城中也有许多百姓伤亡,这些杀孽,多少也会算在他的身上……

“然而……”

看吧,果然有转折。绿袍少年的神情已经落寞了下去,一双明亮的眼瞳也黯淡了许多,几乎就想掩耳不听。

一双大手按住了他的双肩,强迫他不要逃避,只听着扶苏一字一顿地沉声道:“毕之,不许再瞒着我做任何事,我不是不相信你,而是怕你会做出一些宁可损害自己、也要成就的某些事。”

绿袍少年闻言一怔,这些话并不是他能猜想到的。他抬起头,对上扶苏的双眼,看出对方认真的态度,不禁疑惑道:“这……好像与此事无关吧。”

“好,你想说此事,那就说此事。”扶苏几乎都要被自家小侍读气笑了,放开后者,“为何不跟我说?是觉得我会呵斥你草菅人命?”

绿袍少年咬了咬下唇,并没有说话,但实际上心底就是这样认为的。

他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真正地面对过生死一瞬的残酷,在想出水淹大梁的计策后,也是凭着少年意气,才没细想就给王离递了绫锦囊。

前线战报传来时,他整夜整夜都睡不好,觉得肩头胸口压着的,全都是鲜血和人命,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昭王十三年,白起迁任左更,出兵伊阙,攻韩、魏二国,斩获首级二十四万。

“昭王二十九年,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死数十万。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国,破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