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之后的日子,陆恒就暂且在景耀的住处安顿下来。景耀本是力邀陆恒作为他的军师,这六年来,景耀虽是谋士无数,但是身侧的军师之位,他却始终为陆恒留着。

但陆恒却以现在尚不清楚宸王这方的形势,予以拒绝。如今宸王势大,现在他身边之人,在将来都是从龙之功。军师一位更是无数谋士引得虎视眈眈,众人皆知,如能成为景耀最为信赖的军师。在他入主太明宫之后,如今的军师就必将坐上在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只是,陆恒虽考虑良多,没有贸然接下这军师之位,仍是有人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他拉下马来。

一份关于陆恒真实身份的案卷,摆在了景耀的案头。

陆恒,原名陆嘉。前朝丞相陆翰之子,当初陆翰以私通蛮夷之罪入狱,最后被诛灭九族。之后却又发现,陆翰乃是佞臣与蛮夷勾结陷害,陆家皆为无辜枉死。

如此种种。

立于案前的谋士,满脸痛心疾首之色:“主上,这陆恒虽是名臣之子,陆翰当年也是冤死狱中。他全家满门七十六口,皆是被先帝所杀。他此次前来,目的不明,您切不可掉以轻心啊!”

景耀却是面色不动,神情淡然,听这名谋士说完之后,只是挥了挥手:“你先下去,本王自有定夺。”

谋士还想说些什么,却见眼前景耀眼含煞气,顿时就惊出一身冷汗,赶紧诺诺退下。出了书房之门,他才长吁一口气,抹了抹额头的汗珠,觉得自己这一步棋走得着实精妙。

没有一个君王,能容忍一个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性命的人待在身侧。陆恒的身份,注定他得不到主上的信任。

第190章 结局卷

那谋士才将门掩上,就有一人自景耀身后屏风转出,一袭青袍,周身上下除去那一方压衣的羊脂白玉佩外,再无其他装饰。

这人不是陆恒又是何人。方才谋士求见之时,景耀正拉着陆恒一同研究如今这两分天下的形势,现今景耀在江南之地的统治已是稳固异常。

当初蛮夷占领都城之后,连屠三城以示威慑。不少城池的守备官以为前朝皇族已被悉数杀死,且为了全城百姓性命,选择了对蛮夷王朝俯首称臣。

蛮夷人数不多,入主中原时间也不长,除去在都城周边核心地带的城池,悉数换上蛮夷官员之外,其余各地除去派驻少量监察官之外,都还沿用原来的官员守备。

如今宸王名声鹊起,在北方蛮夷王朝独裁统治之下不少城池的守备官都已私下联络,称只要宸王军队北上,必将暗杀监察官,大开城门迎大军入内。

如挥师北进,唯一会遇到的阻碍,大概就是在都城一带完全控制在蛮夷王朝手中的数座城池。

景耀拉陆恒前来书房,就是想研究以那座城池作为突破口,不想两人才开始没多久,就被那名谋士打断。

陆恒本想离开避嫌,却被景耀一把拉住塞到了屏风之后。

“先生之于我,不分你我,有何好避嫌的。”景耀说。

没想到那谋士来此,说的还恰巧就是关于陆恒的事情,挑拨离间之意溢于言表。其实此人这一步,不可谓不精妙,正巧戳中了所有身居上位者心中最为在意之处。君王皆多疑,涉及到自身性命时尤其如此,但凡威胁到性命,无论是妻子或是子嗣,都不会手下留情。

景耀见陆恒走出,起身将他拉至一旁榻上落座。在书桌后面待客,那是接见下属。对待他的先生,自是要以最高礼节待之。

“先生,此事当真?”陆恒将手中案卷递给陆恒。

陆恒垂眸翻阅,案卷极为详细,关于当年陆丞相一案的始末,直至后面的处理皆有。当年先帝在得知错杀陆丞相之后,确实心有愧疚,却并没有为陆家平反。

因陆翰乃清流之首,且在曾在太学院任山长多年,王朝之内无数栋梁之才皆曾经是他的学生。如将陆丞相叛国一案为冤案一事曝光出来,将要对这本就风雨飘摇的王朝造成更加致命的一击。

“这份案卷倒是颇为详尽,看来当年先帝对此事确实已调查清楚。”陆恒说,“这也可以解释,那家奴隐匿行迹的手段并不算太高明,但我在清水镇隐居多年,却从未有人找上门来,看来还是先帝放了我一马。”

“先生,你当初不肯跟我走,如今又迟迟不愿任军师一职。是不是因为对此事任心中有怨。”

不等陆恒开口,他又继续说到:“此事,乃是父皇识人不清做下。当时的我尚在襁褓之中,先生,待到我登基那日,要下的第一封诏书,就是为陆家平反!”

陆恒见景耀一脸焦急,生怕自己生气拂袖而去的模样,不由得有几分失笑:“你就不怕我要为家人报仇?毕竟,父债子偿。”

景耀的回答,则是自靴中抽出匕首,放于陆恒手心,随后握住陆恒的手,让他握紧了那把匕首。景耀的手比陆恒的手略微宽大几分,手心温热,力道坚定。

陆恒看着自己的手,被对方握着向前缓缓移动,随后刀尖对着景耀心口。

“耀这条命,本就是先生给的。你若要取,我也不忍心让你多废心思。”景耀语气坚定,眼中皆是赤忱之色,“不过,若是这一刀刺下,我侥幸未死,你可否留下?”

说完,景耀就松开了手,将自己的性命完全交诸眼前之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