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际时代的历史上,当科学家们取得了强人工智能的突破,开始研究如何赋予人工智能情感时,发现了这个悖论。
后来才逐渐有了计算机领域约定俗成的“情感非条件原则”。
科学家们也逐渐默认,科幻小说里那种“人工智能情感觉醒”的现象不会发生,因为按照悖论,机器人不可能拥有情感。
直到后来,量子不确定算法的出现,推翻了这条悖论。
第27章 量子标尺
量子算法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 就是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方法。
最古老的计算机算法,也就是地球推行的二进制门电路算法,底层逻辑是利用电路表示1和0, 再利用1和0表示万事万物。
量子算法的底层逻辑则是,利用量子叠加态表示多个数字, 再利用多个数字表示万事万物。
它们看着相似, 其实区别大了去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电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门电路开合, 只改变了一个值;量子计算机操作一次量子自旋, 却同时改变了这个量子上叠加的n个值。
当它们进行连续操作, 前者的速度是1+1+1……,后者的速度却是n*n*n……
这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并行计算能力,单只这一点, 它所运行的算法就与电子计算机截然不同。
但在不确定算法出现之前,星际历史上的量子算法 或者说一切编程算法,在本质上, 都是确定算法。
即,遵循一个确定的逻辑, 进行确定的计算, 得到确定的解。
那个时候,星际科学家根本没有“不确定算法”的概念, 潜意识里就认为一切算法都是确定的 毕竟,如果不确定, 还怎么进行计算?
在确定算法的基础下, 机器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可解的。
机器人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填充数据库,不断地改写自己的算法, 乃至自我改造物理层构造……但只要这一切依旧遵循计算机原理,依旧用算法来实现,就全都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