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家有儿女
从二月起, 各种形式的抵制日货行动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无数日本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成为了众矢之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的对华纺织品贸易和在华纺织厂,棉纱和丝绸制品的成交额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本来占据上海香烟市场“半壁江山”的日本香烟也消失了将近一半。砂糖、水泥、玩具、糖果、肥皂等的成交量也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在这段时间内, 日货被毫不掩饰地成为“仇货”。
不但商店拒绝贩卖日货,就连码头工人也拒绝卸载日货。在日本商店、商行、工厂中工作的人们也以此为耻, 纷纷辞职。
如果有人“以日充华”, 将原本库存的日货撕掉标贴充作国货贩卖, 一旦被发现, 就会遭到千夫所指。
在短短几个月内,无数破产的日本人带着妻小黯然地坐船离开中国,返回日本。
当然,也有资本特别雄厚的,比如樱花百货, 大椿商社,依然不肯放弃中国的市场。
因为他们坚信,抵制运动只是暂时的,以中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和商业水平,完全没有办法彻底离开日本商品。毕竟比起欧洲的舶来品,他们的品质和价格的优势, 还有船期的优势,是明摆在那里的。
这一点, 罗夏至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历史上这场发端于年初巴黎和谈,高-潮于五月新文化运动, 持续了四年左右的抵制日货运动后期, 实际上最后迎来的就是一波令人瞠目结舌的强烈反弹……
而且就现在的抵制情况而言,受到影响的基本也都是轻工业。日本在华的重工业可以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诸如钢铁, 煤炭,橡胶工业等对华贸易,基本维持在原有状态,甚至略有提高。
而罗夏至要做的,就是趁着这四年的时间,比之前欧战时期,更进一步投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抵制是暂时的,振兴实体工业才是“救国王道”。
将日本货逐出去的底气,除了来自百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国内是有商品,有工业来填补日本人撤出的“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