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然而县学里的日子,并不如孙熊想象般清苦无味。

他穿着县衙胥吏的皂袍,而周遭学子均衣着寒酸,有的打着补丁,有的一身短打,有个叫做秦俊的农户子弟,仿佛只有一件过得去的衣衫,半个月来日日穿着那一身。

他每日均从县衙小厨房领干粮,多是胡饼配羊肉,然而同窗们常以腌菜下饭,讽刺的是,临淮最大酒肆得意楼的掌厨之子包俶,每餐都只能食糙米配水。

他住在县衙,虽是陋室,却也一人一室,床榻被褥一应俱全。而不少同窗均从十里百里之外的村落而来,父母务农,自是赁不起县城的房子,便成群结伙地在破庙道观暂住。

县衙离县学甚近,他每日可睡到天光微亮再悠悠起身,走百步便可坐入课室,可仍有不少学子,不得不每日早早起身,严耀祖甚至要走上十五里路。

哪怕是周子文,出自县学中人人歆羡的大户人家,也不过比常人穿的光鲜点,午间能吃上荤菜,有一个笨手笨脚的小书童扛扛东西罢了。

县学的各位先生,并非饱学大儒,多是有功名的老秀才,他们许多人皓首穷经,一生却都未挣得一个举人。

历朝历代,若是得了举人便可列名礼部,有望在各府道台做官,更是在徭役税赋上有所优待。可临淮县并非江南文昌之地,每年能考中举人者寥寥无几,就算考中了,也多半在外谋差事,难得回到乡里。每月贺熙华都会邀举人前来授课,彼时县学里总是熙熙攘攘,众学子一同对着举人老爷顶礼膜拜。

孙熊自幼便有名师坐堂,家中藏书经典无数,就算他有意藏拙,比起这些举人老爷,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快便在临淮县有了才名。

迎着周围或嫉或羡,或逢迎讨好的目光,孙熊慢慢醒悟——原来他自以为的落魄至极,在旁人眼中已是梦寐以求。

县学学子人人都发奋苦读,若是孙熊再浑浑噩噩度日,未免也太过于不知好歹。可那些自小背熟了,又有当世名儒教导过的经义学起来实在枯燥,这县学也没什么名师大家精通诗词歌赋,至于策论,全临淮县恐怕唯有贺熙华一人有资格指点。

于是孙熊唯有专攻法典,从前在京城,每逢法典科,他总是昏昏欲睡,可如今有了衙中那么多的案宗对照,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原先觉得枯燥无味的律法,竟也颇有趣味。

于是,就在县学当月月考中,孙熊竟在经义、策论、诗赋、法典、公文五科中全部夺魁。

“不错,如你这般,秀才唾手可得,”贺熙华听闻此事,立即把他叫去耳提面命,“须知我临淮自立县以来,从未出过解元,遑论会元、状元了。你须得戒骄戒躁、勉励苦读,明年的乡试,若是能摘得解元,便是我临淮县的光耀。”

孙熊尴尬谦辞一番,“学生定竭尽全力,不负大人大兴文教的初衷。”

贺熙华不过十六岁,面上仍有些稚嫩,说的话却一派老成,“这乃是天子教化之功,本官不过代天子牧民,不敢贪功。”

孙熊冷笑道,“皇帝无才无德,自己都被人教训着呢,他懂得什么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