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他在盛唐种牡丹 又生 2289 字 3个月前

花谜:?

顾越回过神,笑了笑道:“画得挺像,但这个算作弊,亭吏不认的。”阿兰眸中一亮,垫着脚把那小莲花递上去:“顾郎,你再看这个,我写的是月的谜语。”

月谜:小时如弓,大时如盘

顾越道:“诶,阿兰这么聪明,看来我写不出来的月谜,全当让你写。”阿兰的脸蛋红扑扑的。阿明也很高兴,抱了妹妹一下:“你怎么比我还厉害。”

顾越从磨盘上拾起笔,两指轻合成圆环状:“阿明,过来,看我怎么持笔,万不能像你刚才那样,整个拳头握着。”阿明把两臂趴在盘缘,托腮看着顾越。

花谜:

坐看粉黛不知远,

探马两县不见人。

写完上句,顾越沾了沾墨,一边示范,一边问道:“阿明,师父有没有说过,上元当夜,你们怎么过呐?”阿明道:“去逛灯会,师父请许娘子给我们都买了面具和虎绒呢。”顾越道:“那逛完灯会呢?”阿明抿了抿嘴:“不知道。”

顾越凑到他面前,挑了一下眉毛:“交给你一个任务好不好,本来我要找鼓儿和阿米的,他们贪玩,就没机会了。”阿明立刻跳起来,站得笔直:“好!”

三个人,其乐融融,沉迷于讨论灯谜,未听见,楼上的笛声和五弦已经停止。

苏安下楼,就正看见顾越身边的几个小吏来来往往,搬运着覆盖茅草的箱子。

※※※※※※※※※※※※※※※※※※※※

(*^▽^*)

第106章 上元

“师父若想知道箱子里是何物,待他们走,不嫌替师父验看。”南不嫌跟在苏安身后,手按剑柄,说道,“不嫌在江湖多年,这点鬼不觉的本事还是有的。”

苏安原本也很好奇,然而,当他看见阿明和阿兰的明媚的笑容,以及顾越那气定神闲,执笔写着涓涓小楷的模样,恁地,就把什么都忘去,拒绝了南不嫌。

生平第一次,苏安萌发出把徒儿占为己有的冲动,希望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

鼓儿壮实,能跑街坊巷里;阿米乖巧懂事,能操持家业,阿明不多说话,性情安静,喜欢画画,能做文书;阿兰,他真希望这辈子养着她,不让她碰弦……

可是,弦音里又有那样多的美妙的故事,若她不学,不吃疼,又如何能领略。

苏安醒过神,转身走到廊下,坐着唤道:“阿明,去把两个师兄叫过来。”阿兰依依不舍:“师父,顾郎的灯谜还没写完呢。”顾越笑道:“快去吧。”

不时,四个小徒儿按年纪在廊下的竹丛边站好。阿米、鼓儿、阿明、阿兰,一人脖子上挂了一个竹哨子,苏安叮嘱道,逛灯会谁若走散,就按一板三眼吹哨。

“哎呀,看,胡人的,男孩戴黑色,女孩戴栗色。”听到哨声,才上好胭脂的许相依,一身红石榴裙,笑着跑来,把昆仑奴绑在孩子们腰间,“不想家,乖。”

顾越在磨盘边看着,心中感叹,不拿琵琶不写乐谱的苏安,色若春晓,清雅出尘,虽肩担师名,却不过双十的年华,仍似一块璞玉,孜孜迎接着岁月的琢磨。

竹叶的影子,伴着细碎的光,映在那一袭霜色的长衫,仿佛是原本有的花纹。

苏安缓缓从地上挑捡起一枝,晃一晃,寂住孩子们的七嘴八舌:“来,听话。师父今天,和你们说一说,牡丹坊,为何名牡丹。”鼓儿抢先争道:“牡丹好看!”

一时,阿明和阿兰面面相觑,也不知事。只有阿米,应了一声:“是,师父。”

苏安的眸中流淌过一股生动恒久的清泉,最终,他还是把那番话作了训诫。

“师父像你们这么大时,还在韶州教坊里吹木叶,一直到十三岁才到长安,那时,师父听太乐令李升平大人说过一句话,他说,盛世,好比花开正艳的牡丹。”

时隔八年,再说出这段话,物是人非,心情迥然不同,唯一不变的,是远志。

“牡丹的根系,扎在社稷子民之中;牡丹的茎叶,散在文武百官之列;牡丹的花瓣,是诗词礼乐的颜色,牡丹的花芯是……花芯沁着一支曲子,名《霓裳》。”

十四日夜里,广陵楼前的开明桥,呼声震天,来自六十坊里的壮汉,有的披甲戴胄,有的赤膊上阵,拔着那根碗般粗圆的麻绳,女伎沿河唱着《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