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他在盛唐种牡丹 又生 3017 字 3个月前

南不嫌见苏安的身体线条在丝襦间若隐若现,低下头:“还听同行的几位大人说,上元之后,师父就要随顾刺史再往南回江州,也不知,在扬州停留多久。”

苏安道:“且别多心,一来,答楼座主,广陵楼乐宴我定准时赴约,二来,带阿米一起在河畔或西市选开乐坊的地段,三来……”苏安授了南不嫌一纸曲谱。

“春江潮水连海平……

南不嫌接过来看,没想到是《春江花月夜》,他原以为,苏安初次南下,会以牡丹坊改编之燕乐小曲为扬名之本,再图进取,却不料,苏安为他选的,是一曲地道的扬州乐府清曲,且因改曲原调为陈后主所作,流行后,深为楼君延顾忌。

苏安道是,虽为旧曲,但,在张氏为其填新词之后,有些地方唱起来不够精细,譬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句,词意显然有婉转之处,然旋律在此却是以宫调起头,以宫调结尾,千里平川,难以体现其中的情愫。

“这还只是其一。”被乐童伺候梳洗后,苏安在铜镜前,抬臂捋过一遍肩后的垂瀑长发,“你把旧法忘掉,将这新谱练成,待熟悉了,再与你说后头的意思。”

南不嫌奉命而去。

苏安打个呵欠,抱起妙运勾了三两下,心里惬意,总算不必端着为人师的架子了。多年未归南国,他都快忘记,不下雪的冬天,不冰封的江河,是哪般模样。

卷帘,却又遇千年盛举。

时,长江泥沙沉积,扬子津与江相隔二十余里,面临废弃。京口与扬州之间的舟船往来必须绕过江心瓜洲,绕行六十里之远,不仅延长时间,也易被风涛折损。扬州府、润州府正与转运司合作,开凿伊娄河,将扬子津南通瓜洲渡口联通。

一通,扬子津再度成为扬州门户。

扬州的州府与洛阳、长安、幽州相似,为双城形制。蜀冈上的子城,别名牙城,是衙门所在,州政权力运行之处;而蜀冈下的罗城,蓄养着泱泱十余万百姓。

这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是南方最为繁忙的要冲,亦是诗人士子眷恋的胜地。

渡口行船之人纷纷感叹,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孟浩刚才从瓜州起航前往荆州,奔张九龄幕府,又不知有多少南下任职的官员,迟迟不肯赴属地,辗转来此享受风情。

又恰逢,来的是监检江南二道刑狱、监察州县官吏的采访使李彬,以及负责参与江南道官员选授的张昌甫,即便抛开官品,拿文品论,亦都是卓绝斐然的人物,坐在一张宴席中,更为盛会添彩。

渡口,官船刚交完公验,在门楼前等候过闸,州府别驾张氏便已前来陪同。

苏安绕着船舱走了一圈,原本想请顾越届时同他一起逛灯会,探开帘,正听见厢房内聊城中夜市与倡楼。他细细一思,楼君延也好,陈桃儿也罢,总归还得摸清这位杨刺史的立场,故而就没有离开,站在门边,想从语气中听出情况。

原来,大江之北的扬州,就像一轮太阳温暖着大江南岸。这位杨刺史职权虽不大,却统辖有足以匹敌整个江南东道的税收,州府的每一条明文,每一单生意,往往都牵涉着南岸州郡一年的政绩。于是,顾越、李彬、张昌甫、陈昀等人绕道而来,说是学习治理地方,实际上,也是为州际之间的通商与行政定私人规矩。

譬如,一是诸如苏州的吴石脂、吴蛇床子,台州的金漆、乾姜,饶州的麸金、犀角,各自放在扬州定什么价格,由谁家经营;二是诸如漕运,每州的岁贡由转运司中何人经手,预先打好招呼;三是为自家的作坊讨要些财路,也算经营有方。

这里面,各谈所需,若若大方。顾越坐在自家别驾陈昀之后,怯生生的,提出了江州的葛、生石斛,并说义门开有十余座的丝坊,希望今年能经由扬州,多往海上运出。

再说转运,大家七嘴八舌,停不下来,各自说着自己的治理漕道的经验。顾越也没有吭声,又是怯生生的,提出了想让曾在河阴认识的旧友为江州保驾护航。

末了,李彬见顾越总是怯生生的,与众人道:“张别驾,顾刺史问,扬州何处有多情又美艳的郎君?”顾越:“……”张别驾抬起眼,看了看顾越,道:“有,罗城东南之广陵楼,座主楼君延与杨刺史是莫逆之交,但凡去那里,什么都有。”

顾越在和张昌甫商量来年乡试选授,中此一招,顿改态度,爽朗笑道:“我何时问过这样的话?倒是有个提议。”李彬道:“什么提议?”顾越指向城门:“春、江、花、月四个字,咱们各想立意,待到上元夜宴,再行聚首出字谜如何。”

因刺史杨继行是寿王妃杨氏亲人,好学洛阳筹办上元灯会,所以众人皆道好。

李彬拍案而起:“好提议!”

春,为李彬选去;江,为江州别驾陈昀讨走;余下的花月二字,张昌甫刚刚张口,被顾越按住手臂。顾越笑着,强行抢在前面,把二字全都收入自己的囊中。

苏安听到这里,见张别驾和张昌甫两位张家人,对江州义门坊的陈昀很是暧昧友好,便确认心中的猜测——刺史杨继行执政之风,属于不抑邻州之政,但求和美声名的,他想借助这次上元灯会,让楼君延与陈桃儿各立其名,共同辉煌,名义上是约战,其实,是为劝和

那么,春江花月夜就没有选错,他正好替这位碍于情面而不好开口的杨刺史去敲打楼君延,也顺便能得到地方的支持。

当即,苏安便定下主见,要在广陵楼乐宴时,当面说服楼君延,让二人共同的弟子南不嫌在上元献这曲清乐。

扬州的傍晚,没有钟鼓,来得温婉。

由于来往船只实在太多,河道又淤积,待官船终于能够过闸,已是暮霭沉沉。

天际微黄,江水粼粼,一声声弦音在江面荡漾。苏安抱着琵琶,与它共温情,听见身后传来排箫之音。顾越吹着那面排箫来到他面前,气息平稳,神色温柔。

“十八,你来了。”苏安用脚尖点了一点前方的木板面,那双步履,黑布白底,看起来很干净,“圆凳是我从太乐署带回来练习竖抱的,只有一张。你要坐,就坐甲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