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他在盛唐种牡丹 又生 2732 字 3个月前

“好了。”李隆基道,“裴舍人,就李阁老之见,替你的先生,也说说。”

裴延被点了名,侧身出列,手持笏板,应得不卑不亢:“陛下,既如此,臣斗胆对比二三两首,后者构思精妙,纵穿古今,横连万里,尽显经纬之度,前者言语朴实,旷达而不粗糙,与普天同庆,也不逊色,然而臣窃以为,一个的立意是‘收’,一个的立意是‘放’,‘收’是王霸之举,‘放’则更显百川之胸怀。”

一段话说完,鸦雀无声,连爬在柳树枝头的陈翰林都自觉滑稽,溜了下来。

“不过是一顿宴席,说得太远。”李隆基笑了,面色依然没有转暖,“不对。”

半寸红香又燃尽,苏安坐在席位,看见高冯吩咐小太监跑到李林甫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李林甫连连点头,那原本苍白的脸色,因此才渐渐转为了红润。

“陛下,恕臣愚钝!”

圣人之心,茫茫海底觅一针。

原来,李隆基在紫微宫苑种有麦子,去年此时,他曾领太子、寿王一起收割,感受耕种之乐,并赐朝臣以示恩典,如今,天下的小麦乖乖长好,正又等着人来“临幸”,写这第二首诗的人,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触动了李隆基的心弦。

且不论他是谁,被李林甫率先点出玄机,李隆基也笑得欢快,当场令人取五弦,和立部伎共奏。同是《龙池乐》,同是那宫音,尽欢在前,便懒得再去纠正。

君王功垂千秋,无欲比秦皇汉武,但求龙池不竭,是凡人,也留恋岁月光华。

“高公公明若观火,李阁老临机应变,戏作得真。”雷海青打了个呵欠,泪眼蒙蒙,咂嘴道,“只不过,不小心写出这首诗的人,是何等的……好命啊。”

一时间,管弦齐鸣,苏安扫弦附和,眼皮子跳了一下,但见李隆基伸出龙袖,朝阶前两团榆柳之火挥一挥。裴延和顾越二人,双双执起笔,听候天人公布旨意。

第一首,女官杏生所作,第二首,中舍人顾越作,第三首,翰林供奉陈氏作。

苏安神怔。

一切如疾风过岗,半丝间歇没有,那时,笙歌鼎沸,花天锦地,三个人当堂谢恩取火,秉烛而过。一路,千般瞩目,万般青睐,才子佳人无不倾心相待。

却也正因此诗,顾越被留了一步。

“顾舍人。”惠妃酒醉,一声笑音,叫住了他,“你可还记得杏园之言?”

旁边珠帘一阵噼啪乱响,苏安扯开雷海青,又被张野狐死死摁回坐毡。李隆基止住弦,把琵琶递给高冯,轻问了几句话。顾越拜伏于地,双手高捧红烛:“臣,舍人顾越……”

“陛下,顾舍人忠心可鉴。”李林甫顿了顿,把笏板从面前挪开,那张白净的容颜精美如画,“当年及第之时,就曾在杏园立誓,待琵琶曲成,要献于陛下。”

李隆基点了点头,有些感动。李林甫一个眼色,高冯立即令乐工奉上乐器,一把把琵琶,曲颈、直项、五弦、四弦、独弦,琳琅满目,等待着被人挑选。

顾越甩袖起身,拿烛盏一一照过。

“陛下!”

珠线碎断,一颗颗玉珠滚落地面,一袭芙蓉袍在丝竹管弦的吟唱中奔至御前。

苏安跪在顾越之前,笑意决绝,眸含热泪:“臣……臣替顾舍人弹……”

第96章 龙池

“陛下且容臣详禀。臣在清贫时,与顾舍人有患难之情,后来共赴塞北,同游中原,不敢说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亦算得相识相知,自及第以来,顾舍人每每向臣求教曲艺,本是日有进益,难料忽于军营染疾,二三指废,如此,实在难以再成琵琶曲,臣知实情,不忍直言相告,屡屡劝慰也无济于事,遂暗自曾立下誓言,顾舍人每成一曲,臣便替他弹一曲,今日,臣之所以唐突如此,便是此因。”

“莫谙这是何故?”李隆基说道,“朕也无意勉强,并非要顾舍人弹得比你好。”

苏安如鲠在喉,没敢侧脸看李林甫,只把目光挪向惠妃,再也说不出来好话。

曲子若彩,则玩物丧志,若不彩,则欺君罔上,两相逼仄,竟无生路可走。

“陛下。”正是此刻,顾越无视地绕过苏安,三两步近前说道,“臣不敢欺君,今日诚心备了一样乐器,虽不能比苏供奉的琵琶,但,同样能独奏《龙池乐》。”

李隆基道好。

顾越面含春风,从腰间解出一个精致袖袋,抽丝剥茧,取出了自己带的乐器。

一个排箫,漆面虽略有些磨损,在殿堂灯火照耀下,却依然能清晰看见雕刻牡丹的纹案。列位王公大臣窃窃私语:“奇了。”李林甫眯了眯眼,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