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他在盛唐种牡丹 又生 2570 字 3个月前

立部伎的太和之乐响起时,苏安坐在台面的左侧,静静地等待着盛大的判决。这回奏《千秋乐》,他的旁边添了一把五弦,是新拔的文舞郎跟班上道来了。

妆容也比平日里的更讲究,傅过铅粉后,还要在额间画象征长寿的鹤兰。舞姬如流云的衣袖缓缓度过,一朵朵鹤兰绽放,众家再相逢,却是心境各不同。

于是,苏安学着当年的林蓁蓁,给新人讲述了一下即将到场的阁老们的故事。

“中书令张九龄,《千秋金镜录》,贺簿;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

时,张九龄和李林甫面对着面,在五凤门楼落辇,两边的树上有蝉在鸣叫。

秋天的蝉又叫寒蝉,象征着高洁,发出的声音是暗哑微弱的,从来不会聒噪。

侍者将洁白的玉笏呈上,张九龄笑着拾起:“李阁老,今日奇了,秋蝉也能作响。”语罢,在李林甫面前晃了一晃,从容地装入腰间的一个精致的绣袋中。

李林甫弯腰鞠躬,陪说道:“张阁老,看来是至尊的寿辰吉光普照,感化了这只蝉。”张九龄道:“嗨呀,还以为你又要说螳螂。”李林甫道:“那也可以,说起螳螂和蝉,不禁就让人想起那几句话来,‘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此三者,皆是只看眼前之利,而不顾其后有患。”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众人看去,正是跛着来的崔隐公,“二位阁老,请先入宫,珍重身体,别站久了。”

宦官抬礼而过,携来的风,把乐坛的珠帘搅得左右摇晃。苏安轮番勾过五根弦,校完音,忽然,又听得一声洪亮的通报——门下侍中裴耀卿,贺牡丹水月镜

“什么?!”

那刹,崔隐的面色一变,顿住脚步:“至尊何,何时把裴阁老从南边召回了。”

张、李、崔,几位徐徐行走的老人,一回头,全唏嘘不已,叹岁月年华不公。

一件紫袍,风驰电掣地穿过门洞朝他们赶来,步子轻盈,几乎只见脚尖点地。

“崔殿中。”裴耀卿身材精瘦,深窝眼中燃着炽热的火光,隔着十丈就挥袖行起礼,“一路乘船过三桥,洛阳依旧好风景,我险些错过。张阁老。李阁老。”

张九龄笑了一笑:“守仓大帅回来了。”裴耀卿道:“刚路过河阴,补完最后二十万石。”张九龄道:“方才还在说你。”裴耀卿道:“哦?”李林甫道:“罢了,听到宫音三连没?《太和》都要结束了,来,裴阁老先请。”崔隐:“……”

裴耀卿道:“请!”

太和之乐结束之时,李隆基登临宝座,立部伎改奏起群臣上寿所用的《休和》。

一年一度,观寿礼的时刻又到了,雷海青很开心,一直拉着苏安指指点点。

他们级别高,并非负责奏仪式雅乐的立部伎,便是屏息凝神,看着东宫、寿王、忠王等等等等,十余位成年封王的皇子,带着五光十色的礼品,敬献而上。

辰时,张九龄近前,拿出玉笏,禀奏道:“陛下,臣愚见,明镜用来照人的形体,妍媸显示于表面;往事用来照人的内心,善恶能得到反省,缘于此义,臣张九龄,谨于生辰节上《事鉴》十章,分为五卷,名曰《千秋……”文才斐然。

群臣附议,却没有人知道李林甫的盒中装的是什么,叫李隆基拍案笑出了声。

李隆基笑道:“朕已阅过奏表,卿劳苦,近日迁都之议甚多,朕想再听一听。”

崔隐的一道贺表,落满百家名姓,并献了来自东海的红珊瑚,贺喜东都太平。

随之,裴耀卿也把那面在扬州甄选的,随自己游历四方的牡丹水月镜交代了。这镜子的独到之处在于,镜面柔软,一点,会泛开花纹,故而名“牡丹水月”。

各州、王府、国贺礼,持续了一日。

直至金种响,苏安才醒过神,开始牵《千秋乐》。为突出舞艺,舞遍增加至八遍,领舞的女姬是张云容,她的舞姿召风唤雨,几乎要卷飞场上所有绛紫官袍。

如此,阴阳又交汇,一时瑜亮,道不尽的快活太平。新人不解,为何张九龄和李林甫总有说不完的话,而裴耀卿敬崔隐吃酒之时,又是那般的盛气凌人。

苏安掩面道:“你放心,至尊和各位大人绝不会在欣赏舞乐的时候动真气性。”

红飞翠舞之中,李隆基倚靠龙扶手,轻轻唤了一声:“裴爱卿。”裴耀卿立答:“臣在。”李隆基道:“朕已经有很多镜子了,爱卿的镜子,不知有何来历?”

“臣……”

当此一问,热闹的讨论戛然而止。苏安一颤,把一板一眼改为了一板三眼。新人却是不知事的,仍然在弹,苏安闭上眼,打弦而过,那瞬间,杀住了杂音。

裴耀卿跽坐于毡,沉默片刻,哽在一个臣字,呼吸不平静了,似老树发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