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福运小夫郎 四夕夕 2896 字 3个月前

担忧了一天的心终于放下来,黎成志的鼻头冻得通红,他就是中午刚到府城的时候吃了一碗米线,现在早就饿了,白秀荷赶紧去灶房把一直温着的饭菜端出来给他吃。

有了干米线,第二天一大早,白秀荷起来就将米线泡上,在大锅里熬猪大骨汤。

一大锅汤从早上熬到中午,一揭开锅盖,骨头汤的味道顿时溢满整个灶房,白秀荷咽下口水,用另一口锅将已经泡软的米线过滚水后捞起来,装在碗中,每个碗里再舀上大骨头汤和骨头上煮掉的肉块,撒上葱花,一碗香气扑鼻的大骨汤米线就做好了。

黎成志到灶房帮忙端米线,看着洁白剔透的米线泡在微微发白的汤汁中,撒上了葱花和肉块,比他当时在府城吃的那一份米线更有食欲。

舀出来五大碗米线和两小碗米线,锅里的汤少了三分之一,白秀荷想了想,往锅里添了些水,加了把柴火继续熬煮。

中午的米线受到了整个黎家人的一致好评,尤其是黎老头和黎老太,他们年轻时经历过一场旱灾,当时田里产出的东西都没长成,没有粮食吃就只能啃树皮、嚼草根,牙齿在那时候遭了罪,现在开始出现松动,绵软的米线嚼起来不费劲,他们吃着觉得很和口。

除了老人家喜欢,小孩子一样很喜欢,尤其是四岁的黎明月,她人小牙齿也小,吃第一口就爱上了米线的口感和味道,把给她的那一小碗吃得干干净净。

中午这一顿米线,让黎成志对姜芷芸提出的高汤米线有了信心,他相信以自家媳妇这一手熬汤的手艺,米线生意肯定能够在县城做下去。

一共买了两斤米线,中午只吃了四分之一,晚上黎家还是吃的米线,加水又熬了一下午的骨头汤味道没有变淡,依旧非常美味。

还剩下一斤米线没有泡,黎老太说等到沐修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再吃一顿。

骨头汤的味道从黎家灶房飘到了二房的屋里,把闻到香味的黎明才馋得又哭又闹,钱杏花哪里舍得平白无故买骨头炖汤,用一颗鸡蛋把黎明才给打发了。

黎明才吃完了鸡蛋,眼巴巴地守在黎家院子门口看着灶房,这一幕被黎老太看到了,直接拉过二儿子一顿骂,骂得黎成力的肩膀越发佝偻。

忙碌的一天过去,夜黑人静之时,黎成志躺在被窝里,同白秀荷商量高汤米线的生意要怎么做。

临近过年,这种时候大家手上大多攒了一些银钱,各个村镇的人都会到县城逛一逛,置办年货,他们得赶紧把高汤米线的摊子给铺起来。

主意是三弟妹出的,黎成志觉得他有底气在县城做生意,有部分原因是他有在县衙当差的三弟,所以他想分给三弟和三弟妹两成份子。

做生意之前要买不少东西,他们两口子现在手上没钱,黎成志准备找爹娘借一笔,等挣钱了再还给爹娘。

白秀荷在这些事情上没有意见,黎成志怎么安排她都听着。

第二天一大早,黎成志先去找黎老太借了五两银子,然后匆匆忙忙地出门了。

昌平县附近有一个陶瓷窑和一个瓦砖窑,黎成志原本想着砂锅这样的器具应是陶瓷窑烧出来的,不过他在路上又想到陶瓷窑烧出来的瓶瓶罐罐都比较精细,并不是三弟妹口中描述的砂锅。

为了不闹笑话,黎成志决定先去药铺问问药罐是在哪里买的,药罐虽然表面粗糙,但是内里的结构同三弟妹描述的砂锅更像,烧制药罐的窑应该就能烧制砂锅。

药铺给出的答案出乎黎成志的意料——是砖瓦窑。

打听清楚后,黎成志跑去砖瓦窑,同砖瓦窑的老师傅描述了一下他需要的砂锅是什么样的。

老师傅常年烧制各种砖瓦、药罐,砂锅他以前没有做过,好在他是这方面的老把式,听了黎成志的描述后老师傅有了想法,大概知道东西要怎么做,得带着徒弟研究一番应该能成功。

砂锅这种大物件不常做,老师傅让黎成志交五百文定金,五天后过来看看成品有没有做出来。

之前姜芷芸的想法是大砂锅熬汤,小砂锅代替碗装米线给客人吃,询问过砖瓦窑的老师傅之后,黎成志得知砂锅陡然装烫的东西容易炸裂,他放弃了用小砂锅装煮好的米线的想法,还是像府城的早餐摊子一样,用碗装。

敲定了砂锅,黎成志去到县城里的木匠,找木匠定制一个能够装得下这个大沙锅的木头推车。

沙锅本身重量不轻,再加上里面还要装着汤,靠人背或者挑担子都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做一个推车。

除了推车,还要有木头桌子、凳子,摆摊没有铺子,卖完了东西一关门就行,他们得把客人吃东西的桌子、凳子、碗筷等物件都带回家。

这些东西预定完,五两银子去了二两,等到都做好了之后,还得再给二两银子出去。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064章 姜芷发作

花钱的时候黎成志有些忐忑,生意还没做起来,已经用了几两银子出去,到时候万一米线的生意不如他们想的那么好怎么办?

黎老头不怎么出面管家里的事,黎成志现在是老黎家的顶梁柱,他想着既然已经决定了出去做生意,就不能露怯,让家里人跟着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