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涟漪.银川驿

买活 御井烹香 2156 字 3个月前

现在关内关外,到处都是绵羊的叫声了,牧民们甚至还学会了养苜蓿草的草场,现在,他们不再是逐水草而居了,有一部分牧民,按照买活军教导的办法,每年都要做畜养计划,率先派人去打理四季草场,播撒苜蓿草的种子,并且利用堆肥的办法,来滋养草场。

等到草长起来之后,部族里的其余家庭,这才赶着羊群来到这里,每个季节停留的草场都要经过精心的选择,比如说,夏季的草场最好离河流近一点,因为他们要给羊剪一次羊毛,这样,到了冬天来临以前,羊群还可以再长出御寒的长毛来。

这些过冬的羊群,会被宰杀掉一部分,剩下的羊群,赶到越冬草场去过冬,这时候,留在越冬草场种田的妇孺,也已经储备好了大量干料,可以让更多的羊群活到初春,这时候再剪一次冬毛,就这样,一百多只羊的羊群,一年就能出产六七百斤的羊毛。

这些羊毛经过洗刷、编织,如果有手巧的妇女,还能把它纺成线的话,一斤羊毛线能卖到两百块钱——这一斤线可以打一件薄毛衣了,如果打成毛衣出售呢,那就是三百文钱,一身毛衣毛裤六百文:比不上买活军的那里的质量好,但是,也能卖的掉,因为买活军那里的毛衣,在西北这里一身要二两银子,价格差别得很大。

如果这样计算的话,一个手巧的鞑靼妇女,一年要是能打出十套毛衣裤,那就等于是多赚了二两银子。即便他们忙不过来,一年光在羊上,比从前就多出息了十几两银子。

这是什么概念?从前不论关内关外,一个月能挣到一两银子的人家,就已经是极体面的了,说亲都不难的。就比如说黄来儿,曾欠了艾举人的钱,本金也不过就是五两银子而已,那还是为了他兄长娶妻借的债。

现在,只要肯养羊,会打毛衣,月入一两,在五口之家根本就不算什么!曾经能把人压垮的巨债,现在还算是事么?黄来儿和张秉忠这里,收羊毛去延州卖,一斤羊毛线他们只加十文——这东西相当轻,并不占什么负重,多养一匹驼马的事儿,这驼马的吃用还是驿站出钱,去一次延州,就是十两银子的利!

兄弟们分一分,一个月多个二三两的出息轻轻松松,若是毛衣多了,那一个月五六两真是随便的赚,越是高级的货物,利钱也就越多,现在,黄来儿都不稀得带生羊毛的,张秉忠巡边时,鞑靼人把生羊毛送来,他回城后,就聘用边城的妇女来捻线,有了买活军发明的纺线机,光是把生羊毛变成毛线,这里就有利润,边城的妇女手巧些的,从他这里拿毛线,打成毛衣再送回来,张秉忠也给她们工钱。

黄来儿这里,也是一样,他老家就在银川驿不远,现在那里几乎家家种草养羊,原本的耕地,种完一季土豆,就种一季苜蓿,一来肥田,二来喂羊,有了土豆,就用不了那么多田地种稻、麦了,而且,起皇虫时,田地里种的是苜蓿草……那随你吃,你能吃多少去?再说皇虫也并不怎么爱吃这个,养的鸡、羊,放入田里,一边吃草,一边就吃了虫子,要比种麦子时灵活便宜得多了!

这些羊毛剪下来之后,就有黄来儿收的徒弟,回老家去收羊毛、洗羊毛,安排人纺线了,李黄来本家,在老家现在威望极高,因为黄来儿不但门路多,而且脑子好,自学了拼音以后,现在字也会看了,又每每能先读到《买活周报》,串联起了许多生意。现在全村的羊毛线都卖给他们家,而且会打毛衣的媳妇子,一年还能在黄来儿这里多赚个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二两银子能买脂粉,能做好几身衣服,能买米——不过现在关陕这里不太吃米了,平时都吃土豆红薯,能买马口铁,能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二两银子,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呀!一个一年能赚二两的婆姨,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没有活路的,婆家厌弃了?下家多得是!闹起饥荒了?光看在一年能挣二两银子的份上也不能饿着了她!

就连男人们,也都放下手里的粗笨活计,争着来学织毛衣,这是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意呀,毛线衣,在小冰河时期的现在,那是从南到北,没有老百姓不需要的东西,哪怕就是再穷的人家,在毛线生意上赚到的第一笔钱,也是要用来买毛线,给自己织线衣的。这样的一门新生意,能养活多少人呀!带着大家做毛线生意的两个年轻人,如何能不得到众人的敬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