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该赶稿了

买活 御井烹香 2376 字 3个月前

“今日的公文都放在书房里了。”浑身馊味的小吴冒头说,“有陆将军、谢将军的信,还有本期报纸的样稿,最好今天能把回函发出去。”

大领导离开领土出征,就意味着巨量的公文来往,一般都会有专门的信使传递消息,买活军也不例外,短波电台不是用来传公文用的,谢双瑶让谢大哥从彬山出来,到云县代替她坐镇港口主持后勤,其余领域的事情都有人留下负责,大部分公文都是送来她这里观览备份的,需要立刻做出指示的东西不多。

只有《买活周报》的文章,需要她的点头——为了这次出征,谢双瑶提前定了好几期的头版文章,出兵前的宣传、告知,出兵后的战报、打下泉州以后的后续安排,这些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要修改的也有限,可以通过对讲机来实行,到时候实在不行就口述些简短消息也不错。她在船上也带了一个战地记者,本来是打算带张宗子的,但他还不算完全的活死人,而且也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又不会游泳,在战船上或许会添乱,所以还是让买活军本土出身的记者小廖来了。

外界条件越恶劣,谢双瑶就越要奖赏自己,她把自己关在舱内,先掏出空气清新剂喷了下,这才开始看文件。其中一份很厚的是账本,买活军出征以来,云县那里每日结算的粮食、火器等开支,谢大哥时不时会发账目小结过来,还有如今的库存盘点表。此外还有本月的生产完成汇报,下个月的生产安排。

她认真看完了这份,又翻阅了一些送来的非紧急情报,目前京城似乎还没对买活军出征泉州的事做出反应——因为不想让朝廷进来掺和事,她把黄谨派去葫芦岛运送辽饷了,倒也算是名正言顺地支开黄谨,让他远离漩涡。而算算时间,七天前发的报纸,随后就马上出征了,消息送到武林就要十天,从武林快马发到京城还得十多天,也就是说现在消息还在路上跑……朝廷表态能在报纸刊发后一个月拿出来,都算是快的了。

如果京城那边的反应比这个时间点要显著地快,那就说明锦衣卫的情报工作做得还不错,离开了黄谨还能拿到比较保密的消息,当然同理可以反证,买活军这里的保密工作就做得不太好了。

泉州水师那边,倒是应该收到消息了,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不过这一次十八芝倾巢而出,再加上买活军的后勤,实力是远远高于福建水师的,福建水师现在拢共也就两百多条船,如果没有羊城港的支援,他们只能打小船队的遭遇战,和十八芝的大规模会战都打不起。谢双瑶的想法是,到达泉州港外,先围而不打,试探水师战意,如果水师决意破釜沉舟,那么就不好意思了,要是他们有意逃走,她也可以网开一面,放一部分水师逃往羊城港,传播买活军的威名,再把剩下的好船都包了饺子。

“哦,大红写信来了,还有二哥。”

关于勒石合约,其中许多内.情,买活军所有使者都从自己的视角写来了报告,谢双瑶对陆大红这姑娘总体来说还是相当赞赏的,目前来说,她们只在传播迷信上有过不一致,其余时候陆大红都能很好地执行她的战略意图,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不错。尤其是她的工作日记,谢双瑶是很喜欢看的,陆大红善思考,很多时候能给她补充本地人的视角。

“居然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她先看陆大红的信,“这和徐先生对开战宣言的评价几乎一样……”

如果有两个高级人才,不约而同地提出同样性质的问题,那么谢双瑶认为就该引起重视了。买活军在上周的周报中,刊发的作战宣言主要是给他们的活死人看的,风格相当的务实,就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要出兵泉州:今年泉、鹭一带的旱灾很严重,可能是要颗粒无收了,那是要死人的,买活军本着乐于助人的风格,决定在泉州推广他们的土豆种植,但这件事是一定会受到本地官府阻挠的,因此买活军就决定先发制人,把握宝贵的农时,在夏天完全到来之前赶紧种点耐旱的作物下去。

这的确是实话,至少是此刻的实话,如果今年泉州没有旱灾,那谢双瑶就会找别的借口,这本来就是计划中的扩张,只是一场旱灾让买活军改变了自己的布局——本来他们是打算把种粮发到山阳道和关陇道去的,那里已经连续干旱了几年,谢双瑶认为有必要避免出现真正惨绝人寰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可以在水路网之外散布买活军的美名,卖一卖《买活周报》,让私盐贩子们的步伐走得再远一些。

但徐大人和沈编辑读过宣言之后,都有不同的看法,沈编辑以公事公办的务实态度指出,这不是一篇合格的檄文,格局太小,并无大义,无法收到削弱敌军士气的效果。谢双瑶很不解,“我都说得这么明白了,泉州的地方官压根没办法救灾,难道他们不会因此自惭形秽,进而不敢面对焦急的百姓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