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谢双瑶配饭

买活 御井烹香 2533 字 3个月前

这就是技术代差的威力了。现在十八芝乃至荷兰人、弗朗机人的船上,普遍使用的火.炮都是红衣炮——这实际上已是这时代最先进的火炮了,敏朝现在还造不了,官军这里,前些年千辛万苦地从壕镜的弗朗机人手中购买了不少红衣大炮,并在宁远守城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连徐子先大人的下野,都和红衣大炮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总之,弗朗机人对壕镜的占据,之所以得到朝廷的默认,便是因为壕镜有他们的炮厂,而且他们也愿意卖给朝廷。

这种红衣大炮,比敏朝从前所用的那种轻型前装,甚至是枪、炮不分的小炮,固然是先进了许多,用以守城,‘血肉横飞,几无可制’,但也相当沉重,只适合大规模会战,若是在商船上,并不能布置过多,否则吃水太深,商船就无法载货了。不过葡萄牙人、荷兰人都有以类似火.炮武装的战舰,在吕宋一带耀武扬威,维护本国船只的通行权,并对过路的敏朝商船收取保护费,此时在南海,如果不做两国的买办,是很难自由通行的,其原因便在于这红衣大炮。

自然了,这样的军国利器,朝廷的匠作也在全力仿制,这也是徐子先在朝时所竭力奔走推行的‘西学’之一,这位老大人能在下野后举家投奔买活军,真不是没有缘由的,在朝时他就是颇令人侧目的西学党,和西林、阉党的关系都不紧密——对于其余西学,朝廷的态度极为保守,但他们尚且还是承认,这红衣大炮的威力要比自家的所有炮台都大得多。朝廷在造炮上,实际上已落后于外夷不少了。

而在谢双瑶这里……她可以选的就很多了,谢双瑶采取的是跟随战术,她是这么选择攻坚目标的:永远比主流先一代。比如说,现在以及未来两三百年内,流行的都是这种射程最多1.5公里(精确射击距离大约是1公里),重量一吨的前装炮的话,那么她就会在自己能搜索到的材料里,选择介绍最完备,工艺(看着最简单),射程大概3公里(精确),重量在700公斤到1吨之间的后装炮进行仿造。

科技树是得一步一步攀的,制造第三代机器,大多数时候都要用到第二代工具,并不可能一飞冲天。从省时间的角度来说,这种提前一代的策略是比较容易贯彻的,在工艺上也好实现。以纺纱机、梳棉机和飞梭的复制为例,实际上工艺储备都已经成熟,缺少的就是一个点子,这种就很容易地复现出来,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难关,毕竟是按图索骥,这要都能错就离谱了。而高炉炼铁这种比较超时代的技术就攻关了五六年——蒸汽机这种,本时代已经在西方有应用的机器,由于本土几乎完全没有储备,复现的过程也是磕磕绊绊。

就红衣大炮的制造来说,敏朝这边的技术储备是完全够用的,甚至还能做一些创新,比如把铸铁炮改为铁芯包铜等等,朝廷的效率低,那是因为他们人浮于事,真正到技术派上台,还是能够迅速实现自产。而买活军这里,开设了专门学校之后,又招揽了许多江南工匠,楚大财从蒸汽机这里抽出手来,半年下来就试制出了谢双瑶挑选的阿姆斯特朗炮——她载过这个炮的资料文献还完全是因为这炮在二次元里很有名气……

一旦炮制出来,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种带了轨道,能够调整射击角度的跨时代红衣小炮,打十八芝船队不是吊打?人家还没进入炮击距离,这里买活军就直接把桅杆轰断了,以一当十并不是传说。买活军击沉了两艘之后,其余船只就意识到无法通过炮战取胜,凶心大起,想要以多欺少,迅速靠近打接舷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红衣小炮和大炮相比,没有炮膛复位、降温的程序,发炮速度更快,而在海上不管怎么迅速,靠近船只的时间也是按小时来算的,靠近了那不就等于是送菜吗……

主桅杆被打断,机动性极为下降,而且船是无法远航的,除了两艘船只因为损害严重而沉没之外,其余八艘敌船只能被困在海域中,等着买活军用传音法螺通知同伴赶来……整个过程没有别的海船发现,因为他们是随着买活军进入外海,并不在常规航路上。而且等后续支援到的时候,这数百水手已经基本水尽粮绝,只能主动扯了裤腰带,绑着双手,依序上船投降了……

相信只要郑地虎了解过这一次遭遇战的详情,便可意识到十八芝实在是不够买活军打的,不过谢双瑶还是决定给他一点时间去充分接收消息,她咽下嘴里最后几口饭,又喝了两口汤,满足地叹口气——郑地虎在浴场被宰的滑稽戏真是很好的下饭菜。

“来先搞定ssr吧。”她说,看了下手表,起身去特意空出的体检室,“徐子先他们已经到了吗?把人请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