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宿迁

续南明 老白牛 2373 字 3个月前

那时运河在宿迁县城东面,与黄河平行,但此时到这董家沟河口后,黄河就是运河。

此时黄河不好走,风涛浪急,特别重运溯黄而上,日不过数里,还常常漂失沉溺,漂没不单是托词。

早前顺济河有些淤塞,但看商船民船走得畅快的样子,显然史可法到宿迁后,进行了挑竣疏通。

在这集镇略略休息,喝了几壶茶,杨河等人继续赶路,约在申时,就到宿迁县西面的“镇黄”门外。

……

宿迁县城不大,周约四里,正德六年,知县邓时中筑土城,当时城池为长方形,纵长横短。

万历四年,河决韦家楼,沿途州县漂溺无算,宿迁城也惨遭河啮,时任知县喻文伟决定迁城,将县城北移二里,建在马陵山上。

最后城池建成,为圆形,有城门三,东门曰“迎熙”门,西门曰“拱秀”门,南门曰“望淮”门,北面未建城门,建一亭曰“览秀”亭。

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何东凤将土城包砖,原来三个城门改为四个城门,名称也全部更改,西门易名“镇黄”门,东门易名“阳春”门,西南曰“河清”门,东南曰“迎薰”门。

这格局一直保存到现在崇祯年,比起睢宁城,宿迁城显然繁华许多,正德年间有五条街市,万历年间又新建十四条,此时共十九条街市。

特别城南城北热闹,至于西面,那处离黄河不远,除有大堤,城墙外还有圩墙,东面此时的侍邱湖也在,影响发展,只有一条通岱街——后世的东大街。

杨河等人从“镇黄门”入城,走到城下时,就感觉比众人走来的官道高了许多。

毕竟城池建在马陵山上,此山号周十二里,高十五丈,陵阜如马,除了可以防洪水,还适合居住,确实是个适合建城的地方。

防守城池,盘查行人奸细的并不是民壮,而是护漕防河的总兵戴国柱,参将古道行部下营兵。

此二人杨河也了解过,戴国柱是浙江慈溪县人,古道行是扬州府甘泉人,内古道行为崇祯四年武进士,戴国柱援京师时有功为参将,慢慢累功为总兵,经理河南山东一带地方。

李青山断漕运时,二人调来宿迁护漕,历史上本年底袁时中称去救鲁王,不走近在咫尺的徐州,远远东走宿迁,二人皆战死。

这算杨河第一次见到大明的营兵,因此很注意。

就见他们步卒衣甲跟自己队兵夏装差不多,红笠军帽,鸳鸯战袄外是长身罩甲,看起来是棉罩甲,但杨河一眼看出,内中棉花不多,估计只有二三斤。

虽外面也钉了许多钉泡,但只能算薄棉号衣,不能算棉甲。

而且也没有铁臂手,没有铁头盔。

看他们有气无力的样子,杨河心中一叹,这种气质,这种装备。

不说普通清军的镶铁棉甲皆重四十斤,便是流寇马兵老营,很多人的纯棉甲也有二三十斤,镶铁棉甲也普遍三四十斤。

就算大明的步兵一般没有盔甲,这种装备也太差了。

倒也看到一些着盔甲的人,戴着兜鍪铁盔,身上的长身罩甲鼓鼓厚实,上面的铜钉也更大更重,显然属于镶铁棉甲,又有臂手,上面的甲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看这些人的长身罩甲皆是鲜红,很类似当时刘七郎等人的打扮,眼中也满是肃杀,颇有桀骜不驯的味道。

就知道这些人是马队的一员,比起普通步兵,确实精锐了许多。

杨河曾听胡就业禀报过宿迁县城的情况,知道戴国柱与古道行麾下营兵共三千多人,内中马队家丁三百多。

不由摇了摇头,以家丁打仗,很多时候能指望的就这三百多人。

……

老白牛:推荐“铠甲军徽”书友的作品:抗战之天下第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