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知县

续南明 老白牛 2372 字 3个月前

县衙在城池的东北,靠东门处有常平仓,然后城的东南是文庙与学馆。

很快众人来到县衙前,看样子这县衙是新建的,话说官不修衙,不过当年城墙县衙都被洪水冲倒,重修县城,新任知县趁机将官衙修缮一番也是正理。

睢寧县衙与别处没什么区别,照壁、牌坊、“八”字大门,然后是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等建筑。

众人在牌坊前下马,这方毫无人影,只有几个乞丐缩在照壁后边,来到大门前面,两个门子慌忙迎出来,点头哈腰道:“田师爷回衙了?”又以讨好的目光看向田安身旁的杨河。

此人气宇轩昂,玉树临风,最关键的是,他跟田师爷走在一起。

至于邓巡检,他们倒不是很在意,毕竟不是直属上官,明面上礼节到就行。

田安神情冷淡的点点头,杨河也看向这些门子,这些人虽为贱役,能量却不可小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或告状,或办事,最先接触的就是衙门内看门的衙役。

为了方便,各种红包是免不了的,所以这些人虽工食银每年只有六两,但各种灰色收入,怕是五到十倍。

田安转过头,对杨河微笑道:“杨相公,请。”

杨河也是含笑点了点头,他们步行往县衙内去,后面自有随从牵着马。

然后还有隐隐的门子向随行皂隶打探的声音:“孙爷,什么来头?”

“说出来吓死你,就是剿灭焦山匪那人。”

“……嘶,又来一个豪强……”

走到仪门处,这边左侧有土地祠、衙神庙、寅宾馆,右侧为县狱,随行皂隶安顿了杨河等人的马匹,拉到寅宾馆去,他们的武器装备自然也要解下。

不过杨河手铳留着,因为枪套,已经转到身后去了。

然后众人从角门进入,就是县衙的核心建筑——大堂,院中还有“戒石亭”。

这个亭子怕很多官员都不愿接近,因为亭中有石碑,上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

这方大堂两侧还有仪仗库、銮架库等耳房,又有“典史厅”、“典幕厅”等署廨,两侧厢房更有六房,左侧吏、户、礼三房,右侧兵、刑、工三房,粮科,马科及承发房、铺长司也在这边。

走到这边,杨河也看到颇多的吏员,看田师爷领着杨河等人进来,他们都露出好奇与各色打探的神情,很多人更对杨河上下打量,窃窃私语。

然后是招呼讨好田师爷的声音不断。

田安的神情依然冷淡,不过邓巡检倒笑呵呵的不断与某些相熟吏员招呼。

田安直接将杨河等带到三堂,这边又称“后堂”,有知县廨,算是知县办公起居的地方,事涉机密的事亦在此审理。

到这边,田安让杨河等安坐,就消失了,然后有门子送上茶,就些算是专属知县的“门子”,侍茶捧衣,一般知县有两个。

不知等了多久,邓巡检与杨河说笑的面孔都僵硬了,杨大臣等人也露出恼怒的神情,然后听到步履的声音。

就见田安陪着笑脸,恭恭敬敬陪着一个中年官员从屏风后走进来。

杨河看去,那官员身着七品官服,约四十多岁,脸色深沉冷厉,上面的肌肉似乎坏死,要作出表情很难的样子。

他走进廨内,目光看来,身旁胖嘟嘟的邓巡检忙手脚麻利跪下叩头:“下官邓升,见过县尊老大人。”

知县皮笑肉不笑道:“呵呵,文衡啊,起来吧。”

杨河也起身施礼:“鹿邑生员杨河,见过县尊老父母。”

他身后侍立的杨大臣,张松涛等人则跪下叩头,他们是草民,自然不可能与秀才一个待遇。

知县脸上挤出笑容:“早盼望杨朋友了,请坐吧。”

此时官员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生员互称也是朋友,当然双方若熟了,则称老友。

对杨河等秀才来说,小友是不能乱称的,那等于污辱,因为有贬低他们是未进学童生的嫌疑。

而这个皮笑肉不笑的官员,便是睢宁知县高岐凤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