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方遗声”,即使在原著中也没有出现过正面视角,一直由旁观者来描述,可谓《诛天令》第五部里面心理活动最难揣测的一个角色。

他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作者都写得很详尽,但独独心理活动没有。

因为“方遗声”本来就被设定为一个“猜不透的人”。

对于选手们而言,这样的角色定位不是特别清晰,自由发挥的弹性相对比较大。如果说配别的角色是在写一篇刻板的议论文,那么配这个角色就是在写一篇散文,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十分讲究。

许多年后袁争鸣回忆起这两位选手的表演,还是忍不住一阵抓耳挠腮,忿忿地对人抱怨“他们这是逗我玩”。

不问归期7号,过桥米线8号。

号码紧紧挨着,对比性自然更加强烈。

首先,官方当时给出的角色简介里面提到“方遗声”此人“冷清高贵,气质孤高,必要时心狠手辣”,但是这几种特质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官方并没有明确指出,连原作里面的段落都只使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齐誩声音天生高贵,这一点听过他前面两场的人都知道,但是他音色搁到这个角色上面,还是稍稍温暖了点。不过他的声音同时也有一种算计的味道在内,符合角色精明谨慎的一面。

过桥米线的声音质感凉凉的,不苟言笑时完全可以体现出“冷清”,但是听上去太干净,按照他平时配剧的套路,配不出一个深谙宫廷腥风血雨的人。

袁争鸣恨不得将这两个人狠狠揉成一个。

长处短处很明显,配出来的效果如何很容易预见,这是大忌。

比赛就是比赛,必须尽量彰显长处,掩盖短处。目前无论是7号还是8号都不是最理想的,他们一定也和自己想法相同,会千方百计进行中和。

至少……他原本是这么以为的。

第一百零六章

和袁争鸣的期望恰恰相反,这两个人不但不中和,表演路子还完全岔开,各自酝酿,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

仅仅拿第一幕的台词举例,就已经非常不同。

第一幕的时间轴定在“方遗声”当年还在禁内任职之时,内容为他和第一反派大司空“阎不留”的对话。

《诛天令》第五部中,大司空“阎不留”作为第一反派权倾朝野,更有女儿“淑妃”专宠于“昌帝”,以国丈自居,朝中依附者数不胜数,可谓人人敬畏,是绝对不能得罪的一个厉害角色。

与此同时,“阎不留”还有另一个身份,即江湖上赫赫有名、使人闻风丧胆的“阎王钩”。

他刻意隐瞒身份,以大司空的名义干涉朝政,一方面在利用皇帝女婿借镇压叛乱之名除去江湖上的宿敌,替自己扫清成为武林龙首的道路;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在江湖中的关系网网罗情报,清剿逆党,保住女婿皇帝的天下,也就保住了阎家一世荣华富贵。

但这个计划因为“方遗声”的存在出现了小小的阻碍。

因为“阎不留”怀疑“方遗声”也是江湖人——并且,也是那种意图谋反的江湖人。

于是“阎不留”假惺惺地登门造访,而“方遗声”之前也已经探清了对方底细,不慌不忙泰然应付。

齐誩一开口,一股隐隐的贵气即刻从声音中流溢出来,可以听出这个人修养极好,绝非普通的平民百姓,习惯于同高官权贵打交道。

“下官听闻大司空近段时间贵体抱恙,时下正值严冬,屋外寒冷,大司空身为朝臣之首,大病初愈万万不可怠慢,还请屋内一叙。”

不速之客,往往不善。

齐誩语气毕恭毕敬,体现出官阶不高的“方遗声”在权臣面前自己放低一等,礼数俱到,却仍旧不卑不亢。说出来的台词也是客客气气,表面是在奉承,但是因为语调里面没有奉承的味道,所以听上去反而有种讽刺在内。

话中有话,正是宫廷里面待久了的人的特色——齐誩的侧重点就是这个。

“江湖?俗语云’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原本即是两样不沾边的东西,大司空今日怎么突然有兴致与下官谈论江湖了?”

他的第二句台词前半句稍稍抬了一下声音,使之听起来貌似惊讶,实质上了然于心。

他还故意强调“不沾边”这三个字,表示角色当时已经知道“阎不留”的双重身份,只是用反话试探一二,陪对方一起作戏而已,突出角色工于心计的特征。

“通州,呵呵。”当他们谈到了当前时局下最禁忌的地名,齐誩忽然轻轻笑了一声,听不出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台词提示里面所没有的,他自己看着台词添进去的笑,笑得颇有一分冷峻气势,“四海皆江湖,又何况小小一个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