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目,朱瞻基(朱高炽长子,宣德帝,英明神武,可惜死的早,35岁就挂了);六代目,朱祁镇(朱瞻基长子,英宗,有两个年号。”土木堡之变“之前是正统,”夺门之变“之后是天顺。这个大哥啊,就是被太监王振挑唆去打仗,结果自己把自己打丢了,只好说自己的”北狩“的那位。有人说明代的衰亡不是亡于崇祯,也不是万历,而是以土木堡之变为发端,我本人挺赞同这个观点的。朱祁镇被从辽北放回之后,成为”太上皇“,被囚禁在南宫,过了很凄惨的日子。也正因为这段时间和周皇后以及其他妃子,孩子们的相处,让这位皇上对自己的妻子多了更多的仁爱之心。朱祁镇之前,皇帝死后,除了皇后和下一任皇帝的生母之外都要殉葬,非常残忍。但是朱祁镇下旨,自己死后,妃嫔不用殉葬,从此之后,明代就没有妃嫔殉葬的惯例了)
七代目,朱祁钰(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镇的弟弟,景泰帝,英宗被俘后,在兵部尚书于谦和孙太后的帮助下无奈登基。但是之后皇留恋皇位,并且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由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夺门之变“后,也被软禁了起来,之后因为”不明原因“死去,还不到29岁)
八代目,朱见深(朱祁镇长子,成化帝。本文男主的姐夫哥)
差不多就这样吧,应该可以看明白了。
第24章 如痴如狂
话分两头,这边邱子晋同学正在给万千户科普白莲教是个什么玩意儿。那边换上了便装的杨休羡已经带着邓翔,来到了广济寺。
广济寺在城西地界,距离西四牌楼不远。
因为离邓家很近,故而邓夫人经常来这里上香。
她时常跟丈夫提起这里的主持是如何如何的慈善祥和,寺院是如何如何的广大恢宏。听得多了,邓总旗也多少有些印象,为杨休羡介绍起来的时候,口若悬河。
“我家那婆娘,一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在这里。有时候我都怀疑了,我当锦衣卫出生入死的,赚的钱为啥都给和尚花了。真是狗屁不通。”
邓翔边说边无奈地摇头。
广济寺建于金代,曾经一度被荒废。直到景泰年间还是间破庙。
直到八年前,有一群山西僧人云游到此,不忍看到珈蓝破碎,于是发了大愿开始重建寺庙,重妆佛像。经过僧人们的努力,逐渐有了如今的规模。
“八年而已,这群僧人……果然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看着周遭纷至沓来、摩肩擦踵的香客们。又看看大雄宝殿内不止三大佛像,就连两旁的十八罗汉都已经贴上了明晃晃的金箔,那叫一个气派了得。简直可以和皇家寺庙之一的敕建大隆善寺比肩了。
“走,去后面看看。”
两人分别手持三根清香,先是随着众香客一路走,一路“虔诚”地一间间佛堂拜着。
待走到后院僻静处,杨休羡和邓翔闪躲了几下,避开时不时路过的僧人们,弯弯绕绕地往内走去。
这寺庙的后堂,是和尚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香客都是非请勿入。
两人经过了几栋看起来是下榻住宿用的小楼,又走过了藏经阁,渐渐地走到了后院靠近后门的地方。
在紧闭的后门前头,看到了两亩稻田,和一亩菜地。
稻田旁,两个农人打扮,带着斗笠的男子正在用餐。
一般来说寺庙周围通常有两三亩薄田,供给和尚们的日常斋饭用。这里位于城区而不是深山,不然的话至少还有一个后山可以逛逛。
俩农民各自捧着窝窝头,身边的酱色缸子里放了几块咸菜,就着咸菜,两人一边皱起眉头,一边往下咽窝头。
“两位这时候才吃午膳呢,都差不多要到未时了吧,真是辛苦。”
邓翔装作“不经意”路过的样子。走到俩农民身后,随口搭讪道。
“干完活儿才有饭吃。不然那些和尚们又要嚼舌根,说什么‘不劳不食’。一个个的,面色都黑的很呢。”
其中一个脸尖尖的中年人抬起头,整了整斗笠说道。
“就这两亩田,能有什么活儿?你可不要框我。”
邓翔大摇其头,表示不信。
“这儿当然只有这些田了,但是架不住城外的田多啊!就东城外面的那一块地……”
“哎,你跟他说这些干什么!饭都堵不上你的嘴么?”
这尖下巴的中年人还没说话,就被一旁的老者打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