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云绪 软枝黄莺儿 2780 字 3个月前

“圣上,附离世子之心可以理解。”这时,殿下一名鬓发花白,紫袍金带的老臣上前一步,回道。

那人正是三朝老臣周铭,周铭看向附离道“但,臣不解,事情是否真能如世子所说那般简单。若贵国之人已心服令弟,此战不胜又当如何?那可就失了我大雍与贵国和平解决的契机了。”

附离却轻笑一声,淡然道“太尉此言差矣,难不成太尉以为我那弟弟真能与雍国休止兵戈不成?倘若——令国把雍国半壁江山奉上,说不上还有一丝契机。”

这番话后面说得极不客气,却指出了所有人都在想着的问题。西突厥新可汗初即位,便与分裂多年的东突厥结盟侵犯雍国,定是东突厥许了极大的利益。雍国要是想求和,只怕代价太高。

太子在一旁看着周太傅没再开口,也阴郁地沉默着。

赵绪想自家二哥真是典型的对自己人毫不手软,对外人反而百般迁就了。难道还想着把附离送给他那新篡位的弟弟来求和不成?周太尉如今也年老怕事了?

沉默了片刻,天策府上将秦镇南站了出来,禀道“圣上,臣以为,此时寄希望于西突厥新可汗撤兵,并不实际。若真如此行事,怕会让天下来归之人寒心啊!”

众人都没挑破的心思,此时被秦镇南敞开了说出来,都有些惊讶。然秦镇南是武将,性情耿直,忠心不贰,皇帝有些赞赏。

“卿所言不错。附离世子不必担忧,可先在京中安顿下来。”虽是打消了拿附离来求和的心思,皇帝却并没有想好是否要下这个赌注。

“父皇,儿臣以为,如今前线战事吃紧,无非是因为东西突厥联军日益默契。”赵绪看时机成熟,便上前一步,谏道“而西突厥新可汗篡位自立,且刚即位就挑起战争,国人已是怨声载道。如若使附离世子到前线与我军一同作战,西突厥士兵定人心思汉,军心不稳。”

见赵绪已表明了态度,尚书令徐林也上前道“附离世子骁勇善战的名声天下皆知,圣上何不知人善任,让世子一试?”

他们说的都是事实,皇帝不得不好好考虑此事。

阿史那附离生来就是储君,在西突厥国内人心依附。而小弟琼达却趁他征讨边关小国之际,杀父自立,还广派杀手来追杀附离。在西突厥人心中既不是正统,才德又难以服人。国人只得道路以目,愤愤难平。

“且,容朕考虑一日…你们都先回罢。”

赵绪见状不再多言,识趣退下。他知道自己父皇向来优柔寡断,然大是大非上却往往可以分清。这事不可操之过急,再多些时日,相信父皇便可想清。

附离之事已了,现在最要紧的是,自己和太子一党在这事后真是要剑拔弩张了。

事事观点尽不相同,如何共处?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

回了王府,赵绪便闭门谢客,一门心思养尊处优起来。近来他锋芒太盛,且与太子多有争执,若再不“踏实”些可真是引火烧身了。

虽则赵绪并不怯太子一党对他如何,但月盈则亏的道理他还是懂的。既然还没到可以一击制人的地步,就要演好兄友弟恭的戏码。

赵绪不见客,附离送的东西倒是络绎不绝地进了晋王府。那么多东西,若不是附离送的够隐蔽,只怕赵绪就要被御史们狠狠参上一笔了。

不必说,大部分都是借他之手要给穆千山的。赵绪本着合作伙伴不好不帮持一下的意思,替他试过穆千山的口风,而穆千山的态度冷淡得很,直言不愿与附离世子牵扯太多。

赵绪想也是,拿人手软,不喜欢就不给要给人一丝念想了。但给附离说了之后,他的态度好的很,却还是一如既往。最后赵绪只得挑了把镶着黑曜石的锋利匕首,给了穆千山。不说是附离送的,穆千山接下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宝石珠玉,赵绪自然来者不拒,通通收入府库。反正他脸皮厚,拿人手也不短。

这般,赵绪边等宫内的消息,边在府内过得悠闲自在。小七早就被他接过来了,专门有人养着,近来常跟着赵绪,养的皮毛光亮,也更缠人了些。赵绪数着日子,又有六天没信了,那么忙么?每次都是报喜不报忧,自己只能暗暗着军中眼线多看着些。

又过了几日,赵绪在府中百无聊赖,便在书房里给江云涯写信。

他先是铺上一张纸,提笔就写了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停下来看了看,又觉得有些矫情,团成一团扔了。

再铺上一张纸,踌躇地想称呼都想了好久。要叫什么呢?师兄?太平常了,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意。那就,江,江郎?哎,这也太肉麻了些。

最后赵绪苦思冥想,终于写了个“涯哥”,在信里唠唠叨叨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小七最近重了多少斤到附离最近吃瘪的窘态,都通通写了上去。洋洋洒洒写了一整张后,赵绪才发觉自己话太多了,师兄哪有那么多时间来看。便又团成团,扔了。

如此,写了扔,扔了写,赵绪第一次发现自己也能那么纠结,真是小女儿作态。便笑了笑,最后提笔,信中寥寥数行“涯哥,近来天凉,多添衣裳。过几日就是重九了,想吃你做的重阳糕。”

笔落,算是有了寄托。但不知为何,赵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