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富户们也有不少将水田空置出来打算下半年种水稻的,毕竟用新式种植方式种出来的水稻亩产量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大米营养价值高,也卖得上价,他们没道理放着高产的水稻不种改种低产的作物吧?

富户们的水田可不少,可插秧就那么几天,得赶紧将秧苗种地水田里,不能误了农时,否则影响产量就不好了。

这活得急干干,不能慢悠悠地。所以富户们光凭自己养的下人长工是不够用的。

人手不够咋办,请人呗,请短工。以前富户们请短工都是偏爱壮年男性,今年大不一样了。表明了要请农妇,而且给的工钱还不少,比以前农忙时雇男性短工还要高。

为了能让手脚灵活的年轻媳妇儿去挣这份钱,家里有婆婆的都主动帮忙带孩子什么的。这些媳妇儿呢,到家就有一口热饭吃,家务也不让干,尽量让她们少沾事休息好。

这是大梁建国以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让女人能凭着自己的双手挣到一份不输给男人的工钱。随之而来的变化,特别是家庭地位的一点点变化,让她们感觉到很满足很开心。

此时许多人都没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弱小的女性意识在萌芽,原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们也可以通过双手挣钱,也可以在嫁人后过得很舒心。

农忙过了之后,不少年轻农妇都挺遗憾这样的日子结束了。

那几天纵然身体累了点,但能挣到钱,家里家婆也对好,不挑毛病,丈夫也体贴,日子是真的舒心极了。

所以他们对引发了这一切好现象的虞国公府充满了感激啊。

特别是当他们得知,这新式水稻的种植方式最初还是宫大少夫人和宫二少夫人领头倡导的,那种感激和自豪的情绪差点就要溢满胸腔了。

所以当有人小小声地提议宫大少夫人的小公子满月宴到了,他们要不要尽一份心意的时候,立即就有人附和了,要的,这是必须的。于是她们各自回去说服男人和婆婆,这倒不难,毕竟国公府教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增产的方法,送点心意大家都很舍得。

于是便有了老百姓们纷纷往虞国公府送鸡鸭鱼蛋这一幕。

王桂花便是当时的提议人,她是住在百花山下的一户姓卫的农家的新媳妇,说起来她夫家与人称卫神农的卫老爹还能扯上点亲戚关系。

她娘家恰好是虞国公府百花山下那一片地的佃户,也是主家决定改变耕种方式都不走的那几家佃户之一。

在最初实施新式种田法之际,宫大少夫人曾狠狠下过卫神农的脸,偏偏她娘家不愿意像别的佃户一样拿了补偿另谋他途,而是还在虞国公府手底下干活。

那一阵子她日子难啊,婆婆看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