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村的人比往年的冬天更忙碌一些,进帐也是好的。

林家人照顾村里的乡亲,每一百斤桃金木即一担柴,给到了二十一斤,比往年他们挑到镇上去卖贵了一倍呢。

往年他们去卖柴,有时等到天晚了还卖不出去,遇到那些爱占便宜的市井妇人,一担柴还得给她们便宜个一两的,想想就心酸。

现在可好,林家一担柴给二十,还省了去镇上的工夫。如今村里的爷们都上山去,一户人家一天也能赚个大几十,爷们多的人家,一天上百不是问题。

林家要的桃金木多,也有别村的人来问林家,他们如果将柴送过来,林家收不收?

林家自然是收的,但为了保障枣林村乡亲们的利益,外村送来的柴禾只能十六一担。曾家村除外,曾家村他外祖家送来的,也是一担二十。

林家的这个决定让枣林村的乡亲们与有荣焉,特别以身为枣林村的村民为荣,对林家的好感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有个别人呼吁着来年让林父来当这个村长呢。

对这些,林家人笑笑就算。

即使林家设了这个规定,送柴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有些人更是看到商机,在别村十六收来的桃金木,统一运来枣林村,托枣林村的亲戚二十卖出,每担柴间赚取四钱的好处费。

这些林家是不管的,一开始林大哥知道的时候还发愁。林蔚然让他别管,水至清则无鱼。反正他们林家设置这个差价也只是一种地方保护,最终得利的是枣林村的乡亲,所以不用去计较太多。

于是,今年冬天,枣林村因为林家作坊,呈现出了一股生机勃勃的状态。

宫大夫人随着马车一进村就发现了,这枣林村的气氛格外不同,她忍不住问旁边的王媒婆,“今冬,太原府的收成是不是很好?”

“收成一般吧,没听说特别好。”

王媒婆是太原府的官媒,对太原府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她也纳闷,这些村民们脸上笑容比别的村子多很多,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难道真是粮食多收了三五斗?

说话间,他们的马车就到了林家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