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第 136 章

九千岁[重生] 绣生 1953 字 3个月前

在薛恕跪下去之前,殷承玉用仅剩的理智制止了他。

薛恕眼角充血,侧颈有青色经络浮现,嗓音艰涩:“没人会过来。”

殷承玉略微找回了理智,轻轻踹了他小腿一下,声调喑哑:“你不要脸,朕还要。”

见他不肯,薛恕僵持一瞬,只得遗憾作罢,调整好气息后,替他将龙袍上的褶皱抚平。

殷承玉压下了不合时宜的想法,略微平复,才唤了仪仗队跟上,回了养心殿。

自万寿节之后,朝中再无人提立后纳妃之事。倒是有些命妇许是不死心,在入宫陪虞太后说话时,旁敲侧击地提起,但都被虞太后滴水不漏地挡了回去。

皇帝无意,太后不管,众人这才暂时歇了心思,叫殷承玉很是过了几天舒心日子。

只是到底好景不长,到了六月末时,山东等地又传来灾讯——大运河决口,淹了沿河的城镇村落。

大运河贯通南北,使得南北运输更为快捷便利,途径州府也多有受益。但弊端亦十分明显——大运河开通多年,上游的河沙逐渐沉积到中下游,抬高了河床。每年都需要朝廷花费大笔的银两,征用大量河工去清理。

若是清理不及时或是遇上大汛,便可能决口或者改道,生出水患。

大燕经历两朝帝王挥霍,又多有天灾人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常常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先帝又不重视运河治理,不愿调拨太多银两。拖延到今岁遇上大汛,运河再次决口。人、畜,房屋等尽皆损毁,只能大批迁移。

灾情上报到京中,朝臣关于如何救灾又起了分歧。以工部和户部为首,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

如今工部与户部的两位尚书都是新拔擢上来的能臣,两位都是办事的人,腰杆子挺得直,嘴皮子也一个比一个利索。

工部自然是主张治理运河,运河畅通带来的好处长足久远,若是放任运河淤塞,那从前所做的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

工部尚书气得直跺脚,对着户部尚书毫不客气地开骂:“运河畅通于国于民都是百利无一害,今年不治明年不治,越拖越严重,日后运河淤塞,沿河百姓迁无可迁,又当如何?”

户部尚书脸色也不好,寸步不让:“我能不知道知道运河有多重要?但国库没银子!安置灾民要钱!治理运河也要钱!全都找我要钱,但银子就那么多,可不得紧着要紧的来?!”

两方人马在皇极殿上吵得不可交,哪方都有自己的道理,若不是有人拉着,都快要当场打起来。

其实今岁遇上的天灾人祸已算是少了,但架不住国库实在是没钱,而不论是治理运河还是安置灾民,都需要大笔的银两。

但户部眼下却根本拿不出钱来。

殷承玉被

吵得头昏脑涨,只能罢朝再议。

下朝之后他没召见还想来寻求支持的户部工部两位尚书,而是召了谢蕴川入宫议事。

谢蕴川被薛恕领着往养心殿去,习惯性就想同他闲聊几句,却发现今日的薛督主似乎格外冷漠,板着一张脸瞧起来十分不好相处,只会应一两个字如“嗯”“哦”之类,与从前判若两人。

他怀疑自己不知何时得罪了对方,他已将薛恕当做了朋友,便也不愿两人之间生出误会嫌隙,便询问道:“我可是何处惹了督主不快?”

薛恕瞥他一眼:“并未。”

谢蕴川满头雾水:“那督主为何……?”

“家眷见咱家与谢大人太过熟稔,心里吃味。”薛恕揣着手,微微扬起下巴,不紧不慢道:“咱家总得避避嫌。”